蔡康永的情商課 讀書筆記
`
- 與自己對話,
把心力放在自己的內在,避免當人生法官
- 事無對錯,但有意義,
死亡使活著有意義,沒有正面負面,只有負面的態度
- 活著就是不斷得到、失去的過程,
「失去」能帶來震撼與啟發,而「得到」不能。
少問「為什麼」,多問「怎麼辦」
- 空虛感來自努力了卻毫無回報,我們不是主角,而是參與及成全的人
- 你的目標和夢想,真的是你要的生活嗎
- 感到自卑時,
不要只檢討自身的條件,而不檢討別人評鑑你的標準
。 - 我們一邊後悔,一邊活下去,因為後悔形成動力與方向,驅使我們要把人生過得更好。
- 試著錄下自己的說話,聊天對象是自己
- 先對自己說,你將要成為什麼,然後再告訴自己,必須要做什麼
- 培養分身,這些人自言自語時,是他們正在與一個溫暖版的自己訴苦,正在與一個雄辯版的自己爭論,或者,正在與一個耐心版的自己核對,正在與一個狂野版的自己共舞
- 根據不知哪裡吸收來的、亂七八糟的想法,就胡亂把自己丟到「活不下去」的情緒裡,這是在唬自己、混亂自己,而不是做自己
- 要做好一個人,當然要能夠辨認當下的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情緒,從而漸漸了解自己,然後一步一步的,
具備安放情緒的能力。這就是情商
- 責備對方「不聽話」的意思,就是「我可以有情緒,但你不可以有」。
- 這樣的冷靜,不是冷漠,而是寧靜。寧靜,有助於我們成為情緒的主人
- 死亡使活著有了意義,死亡就是這麼簡單明瞭的證明了它自己的身價。
- 唯一負面的東西,是那個態度,那個「它們討厭,我們別理它們」的態度
- 正面或負面,樂觀或悲觀,那都只是我們看這件事的態度,不是這件事本身。生死之事,無關正負。
- 當花的不是錢,而是比錢珍貴得多的「心力」時,我們卻優先把心力花在外面,而不是裡面?
- 這種自命法官狀態的我們,滿腦子只剩下「應該」與「不應該」,也就是滿腦子的「規矩」
放下評斷每件事的習慣
,弄明白「很多事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但有其意義。」- 一個人,越能夠面對「失去」,就能活得越好。因為活著,就是不斷失去的過程。一路得到,一路失去。
有辦法面對失去的人,會成長。沒辦法面對失去的人,可能就漸漸枯萎了
。 - 悲傷壓迫我們、糾纏我們,逼著我們想脫身,不斷的促使我們提出質疑,問出「為什麼」以及「怎麼辦」。
- 如果你沒有自我,那生活中的各種失去就不會令你枯萎。但,只要你有記憶、有自我,而且在乎意義,那麼你就需要「悲傷」。
- 悲傷中問「為什麼」,那是在問老天,問命運,他們都不會回答你的。就算你失去的是愛情或工作,你想問對方為什麼,情人或老闆的回答,也只會令你更火大,更沮喪、更羞辱、更悲傷。
- 悲傷中漸漸少問「為什麼」,多問「怎麼辦」,那才可能會聽到答案,可以問身邊的人,也可以問自己。
故弄玄虛的表達方式
,比較容易令人感覺這人很自我中心,在要求世界去摸索揣測。而自我中心正是低情商的關鍵成因
- 別給我們的情緒亂貼紅黑標籤,才談得上管理情緒
- 如果漸漸不那麼討厭「害怕」的感覺,等於理解了蛇毒中雖有危險的成分,也有能救人的成分。等到有一天面對重大的「恐懼」時,更能辨認這份恐懼當中隱藏的,到底是必須避開的危險,或者,是探索未知的機會。
「怒」這個字,上半邊是「奴」,下半邊是「心」
。這個字的組成,就是一個最好的提醒:「怒」會使「心被奴役、被控制」。這是很大的代價。憤怒是很有力量的情緒,值得我們訓練自己,成為能駕馭怒氣的主人- 看著在圓輪裡不斷跑、沒完沒了的跑著的松鼠,我們會忍不住發噱,直到我們領悟:我們是在看自己。
- 把「理想的我」這四個字,去掉一半,它只是「理想」不是「我」,把「我的缺點」也組裝進來
感受生命的方式,沒有標準範本。也不需要別人認同
- 我們熟悉的,只是我們曾經出現過的模樣、曾經有過的反應。而只要是還沒有經歷過,或是經歷過但我們不想承認、不想記得的,我們就會對自己感到陌生。
- 後悔提供我們校對人生方向的動力與機會
- 「人生過處唯存悔」其實是一樣的邏輯。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但只要選了一邊,就會後悔怎麼沒選另外一邊。我們一邊後悔,一邊活下去,因為後悔形成動力與方向,驅使我們要把人生過得更好。
空虛感當然是可以被趕走的
,如果你願意費心看看你人生的這兩部分:你成全了什麼,以及,你參與了什麼
。- 很多時候,空虛感來自:努力了卻毫無回報,念了書還是考不好,磕頭了卻還是沒業績,奉獻所有卻還是得不到愛。只要暫時不當主角,就能置身事外。當我們認知自己不是主角,而是參與及成全的人,我們比較容易
把目光放在過程、放在大家成全出來的成果,而不是放在個人收穫上
- 樂趣與責任感,是趕走空虛感的重要咒語,未必來自明確的人生目標,而更可能來自不可預料的過程,來自我們參與或成全的,別人的人生。
- 我們
以為自己憑客觀線索所做的判斷,往往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主觀
想法 「有限理性」理論
。意思是我們判斷事情之前,雖然會蒐集線索,可是我們蒐集的能力有限
,腦容量也有限,就會在所有線索中,優先選擇那些我們一聽就認同、一看就順眼的線索,然後依據這些線索做出來的判斷,當然也就只會符合自己的偏好了
。- 友直、友諒、友多聞,其實就是友這個廣闊的世界。要用這個世界對我們的理性施肥,用這個世界來啟發我們的內心,而不是委屈自己,盲從我們受過的有限教育。
- 沒有人能追求「所有的幸福」,只有一種東西是「我」的幸福
- 有的時候,所謂的社會,其實對我們沒什麼要求,但我們會自己給自己來個角色設定,向社會展示我們的存在
- 情商,是在追求我們情緒的平衡。社交禮儀的要求,與我們真正感受不一樣的時候,在當中找到平衡,我們才會平靜
- 很多時候,
所謂的「社會」,是人自己想像出來的。而想像出來的東西,當然會比真實存在的更難滿足
- 自我妨礙、虛假期望都很誤事,但都觸及情商訓練,只是方向偏了
- 情商確實是心靈的遊戲,只是這遊戲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給我們強大的力量
為什麼別人的挫折,我們都這麼認真的立刻指出原因,而我們自己的挫折,我們就都這麼睿智的歸咎於命運?
- 倒楣是什麼?
倒楣就是把事情怪在運氣頭上
啊 - 只要偶爾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你的分身就出現了,分身會興味盎然的看著你自己,會看見一些平常你看不見的自己。
- 一旦相信了這種完全否定式的指責,自己會失去改進的動力,順理成章的接受了所謂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