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原文
將欲歙(同音設,斂、合)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
主題
- 闡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自然規律,以及柔弱勝剛強的處世智慧。它提醒我們,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會走向反面,強大到極致也會衰弱。因此,要懂得收斂、謙下,保持柔弱的姿態,才能長久。
內容要點
-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想要廢除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 這四句講的是事物發展的辯證關係,說明事物發展的過程往往是先揚後抑,先盛後衰。要達到某種目的,往往需要先反向操作,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 是謂微明。 (這就叫做微妙的智慧。) 這是指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辯證關係,並能運用這種智慧,就是一種高明的洞察力。
- 柔勝剛,弱勝強。 (柔弱的能夠戰勝剛強的。) 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體現。 柔弱並非無能,而是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能夠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不能離開深淵,國家重要的武器不能輕易示人。) 魚離開了深淵就會死亡,比喻事物要保持其根本,不可輕易脫離其本源。國家的利器,指統治的權術和力量,不可輕易暴露,以免引起禍端。此處也暗示了要懂得韜光養晦,隱藏實力。
對內證的幫助:
- 破除執著: 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辯證關係,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對某種狀態的執著。例如,當我們感到強大、成功時,要警惕衰弱的可能;當我們感到軟弱、失敗時,也要相信轉機的存在。
- 培養謙卑: 懂得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謙卑的品格。謙卑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
- 學會順應: 認識到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可以幫助我們學會順應自然,而不是強求。這在內證的過程中非常重要,我們要順應身體的自然反應,順應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強行控制。
- 提升洞察力: 通過理解事物發展的辯證關係,可以提升我們的洞察力,讓我們能夠更敏銳地觀察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生命。
- 涵養深沉的力量: 柔弱並非無力,而是積蓄力量的方式。 在內證的過程中,學習以柔克剛,涵養內在的能量,最終可以轉化為強大的力量。
具體應用於內證的例子:
- 靜坐冥想: 在靜坐冥想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念頭和情緒。如果我們試圖強行壓制它們,反而會適得其反。 更好的方法是,以一種柔和的態度去觀察它們,接納它們,讓它們自然流動,最終它們會自然消散。
- 情緒管理: 當我們感到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時,不要試圖壓抑它們,而是要允許它們存在,並嘗試理解它們背後的原因。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
- 身體覺察: 在練習瑜伽、太極等身心合一的運動時,要學會順應身體的自然反應,而不是強行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動作。 這樣可以避免受傷,也能夠更好地體驗身體的感受。
第三十六章提供了一種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辯證智慧,這種智慧對於內證的過程非常有幫助。通過學習和應用這些智慧,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洞察力,最終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