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為天下谿,知榮守辱,為天下谷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解釋
主題
- 闡述一種回歸樸真、守雌抱一的修身養性之道,並提倡「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的人生智慧
內容要點
- 知雄守雌,為天下谿: 知道陽剛、強大,卻安守陰柔、卑下的地位,就能成為天下的歸宿。這裡的「雄」代表陽剛、主動、進取,「雌」代表陰柔、被動、退守。
-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 成為天下的歸宿,恆常的德性就不會離你而去。
- 復歸於嬰兒: 就能恢復到嬰兒般純真自然的狀態。嬰兒沒有心機,純真無邪,代表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力。
- 知白守黑,為天下式: 知道光明、潔白,卻安守黑暗、默默無聞的地位,就能成為天下的典範。這裡的「白」代表顯赫、名聲、知識,「黑」代表深不可測、默默無聞、隱藏。
-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成為天下的典範,恆常的德性就不會有所差錯。
- 復歸於無極: 就能恢復到無極的狀態,也就是道的本源。
-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 知道榮耀、光彩,卻安守屈辱、卑微的地位,就能成為天下的歸宿。這裡的「榮」代表榮耀、成就,「辱」代表屈辱、挫折。
-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成為天下的歸宿,恆常的德性就會充足。
- 復歸於樸: 就能恢復到樸素、純真的狀態。
-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素的本質分散開來就成為各種器用,聖人運用它就能成為官長,治理人民。
- 故大制不割: 所以最高的法則是不分割的,是渾然一體的。
對內證的幫助
- 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 第二十八章的核心在於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例如雄與雌、白與黑、榮與辱。內證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陷入好壞、對錯、善惡的判斷,而這些判斷往往會阻礙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通過「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我們可以學習超越二元對立,以更包容、更全面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
- 回歸本真,放下執著: 經文強調「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這提示我們在內證的過程中要放下後天的知識、經驗、價值觀,回歸到最初的純真狀態。放下對名利、地位、成就的執著,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 陰陽平衡,剛柔並濟: 道家思想強調陰陽平衡,第二十八章也體現了這一點。內證的過程需要剛柔並濟,既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也要有耐心和溫柔接納自己的不足。
- 謙卑內斂,不爭不顯: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都體現了謙卑內斂的精神。在內證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放下傲慢和自負,以謙卑的姿態探索內心世界。不爭不顯,默默耕耘,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 體悟道的本質: 經文最後提到「大制不割」,這提示我們道的本質是渾然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內證的目標就是要體悟這種統一性,認識到自己與宇宙萬物是息息相關的。
總結: 第二十八章通過「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等概念,闡述了一種回歸本真、陰陽平衡、謙卑內斂的修身養性之道。它幫助我們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放下執著,體悟道的本質,從而更好地進行內證,提升生命境界。
在實際的內證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
- 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是否常常陷入二元對立的判斷?是否過於追求名利和成就?
- 練習放下執著: 嘗試放下對某些事物的過度關注和執著,例如別人的評價、自己的缺點。
- 培養謙卑的心態: 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謙卑,學習他人的優點,接納自己的不足。
- 體會陰陽平衡: 在生活中尋找平衡,例如工作與休息、付出與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