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主題
- 道的本質: 強調「道」的不可捉摸、難以言說的特性。它既非有也非無,既非實體也非虛無,而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存在
- 道的效用: 雖然「道」難以捉摸,但卻是萬物生成的根源,貫穿於宇宙萬物中。具有真實的效用,能給予人指引與啟示。(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 修道的方法: 暗示了修道的方法,即透過內在的觀照、靜定,來體悟「道」的奧秘(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內容要點
- 破除概念的束縛: 強調「道」的超越性,有助於我們破除對事物固有的概念與定義的束縛。在內證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自己的想法、情緒、和經驗所限制,而難以真正地認識自己。透過對「道」的體悟,我們可以超越這些限制,更客觀地觀察內在的實相。
- 引導內在探索的方向: 指出「道」存在於「恍惚」、「窈冥」之中,暗示了內在探索的方向。內證並非向外尋求答案,而是向內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幽微之處。透過靜坐、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進入內在的「恍惚」狀態,從中體悟到更深層的智慧。
- 建立對內在真實的信心: 強調「道」的「甚真」、「有信」,有助於我們建立對內在真實的信心。在內證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成功。但如果我們相信內在的「道」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具有指引我們的力量,就能夠更有信心地面對這些挑戰,堅持走下去。
- 放下對外在追求的執著: 這一章暗示了「道」是萬物的根源,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源於內在的「道」。這有助於我們放下對外在追求的執著,轉而關注內在的成長。當我們不再過度追求外在的物質、名利、和成就時,就能夠更平和、更自在地生活。
總結:
第21章以其獨特的語言,描繪了「道」的奧秘與作用。它提醒我們,要透過內在的觀照、靜定,來體悟「道」的真實。透過對「道」的體悟,我們可以破除概念的束縛,引導內在探索的方向,建立對內在真實的信心,並放下對外在追求的執著,最終達到內在的平和與智慧。
因此,在內證的道路上,經常研讀和體會道德經第21章,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更有效地提升內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