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釋
主題
- 闡述了「道」如何貫穿萬物,是萬物存在的根本和依據。它強調了「一」的重要性,並說明了不同層面的事物如果失去了「一」,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內容要點
- 「一」是本源: 萬物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得「一」。「一」可以理解為「道」的體現,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根本法則。
- 失「一」則衰: 天、地、神、谷、萬物、侯王,如果失去「一」,就會出現崩潰、荒廢、消散、枯竭、滅亡、顛覆等負面結果。
- 貴賤高下: 強調了貴賤、高下的辯證關係,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這體現了道家反者道動的思想,以及對謙卑的推崇。
- 無譽之譽: 真正的榮譽不是表面的讚美,而是內在的德行。不要追求像玉一樣的外在光華,而要像石頭一樣樸實堅韌。
對內證的幫助
- 認識本源: 幫助修行者認識到自身內在的「一」,也就是本性、真我、自性。通過內觀,體悟到自身與宇宙萬物同源,都源於「道」。
- 保持內在的統一: 提醒修行者要保持內心的清淨、安定、靈明,避免被外在的慾望、雜念所干擾,導致內在的「一」被破壞。
- 謙卑自守: 鼓勵修行者保持謙卑的姿態,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不斷學習和提升。不追求表面的榮譽和讚美,而是注重內在的修養和德行。
- 反觀內照: 啟發修行者通過反觀內照,認識到自身與萬物的聯繫,體悟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道理。例如,認識到自己的光明面,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陰暗面,因為它們都是構成完整的自己的重要部分。
- 實質重於形式: 引导修行者专注于内在的修养和提升,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名和形式。就像石头一样,朴实无华,但却坚韧不拔,能够承受时间的考验。
具體應用:
- 靜坐冥想: 在靜坐冥想中,可以觀想自身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感受內在的寧靜和祥和,體悟「一」的存在。
- 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清淨,避免被外在的誘惑所迷惑。同時,也要保持謙卑的姿態,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
- 反省內觀: 可以定期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檢視自己是否偏離了「一」的原則,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第三十九章通過對「一」的闡述,為修行者提供了一個認識本源、保持內在統一、提升自身修養的重要指導。通過不斷的內觀和實踐,可以幫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和體悟「道」的真諦,從而達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