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辨證
臨床中醫的經脈辨證是中醫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觀察患者的症狀、體徵,結合經絡循行部位、生理功能,以及病理變化,來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和病勢。以下是臨床中醫經脈辨證的常見使用方式和12經脈對應的疾病判斷依據:
一、臨床中醫經脈辨證的常見使用方式:
循經觸診:
- 觸摸經絡循行部位: 檢查經絡循行路徑上是否有壓痛、結節、條索狀物、皮膚溫度變化等。
- 按壓腧穴: 檢查特定腧穴是否有壓痛、敏感、凹陷或隆起等反應。這些反應可以提示相關經絡的病變。
觀察症狀體徵:
- 疼痛部位: 根據疼痛的部位判斷受累經絡。例如,頭痛位於頭頂,可能與督脈有關;偏頭痛可能與膽經有關。
- 功能障礙: 觀察肢體活動、感覺等功能障礙的部位和性質,判斷受累經絡。例如,肩關節活動受限,可能與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有關。
- 其他症狀: 觀察與經絡功能相關的其他症狀,如消化不良、呼吸困難、情志變化等,判斷受累經絡。
結合臟腑辨證:
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經絡辨證常與臟腑辨證結合使用。例如
- 肝經病變可能表現為脅肋疼痛、情志抑鬱等,同時可能伴有肝臟功能異常的表現。
參考舌脈:
舌象和脈象可以反映全身的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狀態,有助於經絡辨證。例如,舌苔厚膩可能提示脾胃濕熱,影響脾經的運行。
問診:
詢問患者的詳細病史,包括疼痛部位、性質、時間、誘因,以及伴隨症狀等。
二、12經脈對應的疾病判斷依據:
以下列出12經脈的主要功能及相關疾病的判斷依據:
手太陰肺經:
- 功能: 主司呼吸,調節氣機,與呼吸系統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咳嗽、氣喘、胸悶、呼吸困難
- 咽喉腫痛、聲音嘶啞
- 肩背疼痛(沿肺經循行部位)
- 皮膚乾燥、瘙癢
- 容易感冒
手陽明大腸經:
- 功能: 主司傳導糟粕,與消化系統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腹痛、腹瀉、便秘
- 腸鳴、腹脹
- 口乾、口臭
- 咽喉腫痛
- 肩前疼痛、上肢麻木
足陽明胃經:
- 功能: 主司受納腐熟水谷,與消化系統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胃痛、胃脹、消化不良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 口渴、口臭
- 下肢腫脹、沉重
- 膝關節疼痛
足太陰脾經:
- 功能: 主司運化水濕,與消化、吸收、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腹脹、腹瀉、便溏
- 食慾不振、乏力、倦怠
- 下肢水腫
- 月經不調、白帶增多
- 肌肉萎縮、鬆弛
手少陰心經:
- 功能: 主司血脈,主神志,與循環系統、精神情緒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心悸、胸悶、心痛
- 失眠、多夢、健忘
- 精神恍惚、情緒不穩
- 手掌發熱、出汗
手太陽小腸經:
- 功能: 主司受盛化物,與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腹痛、腹瀉
- 消化不良
- 肩背疼痛
- 頸部僵硬
- 耳鳴、耳聾
足太陽膀胱經:
- 功能: 主司津液輸布,與水液代謝、排泄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
- 腰背疼痛
- 頭痛、項強
- 下肢腫脹
足少陰腎經:
- 功能: 主藏精,與生殖、泌尿、骨骼系統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腰膝酸軟
- 頭暈、耳鳴
- 性功能減退、不孕不育
- 小便頻數、遺尿、水腫
- 月經不調
手厥陰心包經:
- 功能: 代替心臟行使功能,保護心臟,與循環系統、精神情緒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胸悶、心痛
- 心悸、氣短
- 精神緊張、焦慮
- 手掌發熱
手少陽三焦經:
- 功能: 主持諸氣,總司氣化,與水液代謝、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胸脅脹滿
- 消化不良
- 水腫
- 耳鳴、耳聾
- 咽喉腫痛
足少陽膽經:
- 功能: 主司疏泄,與情志、消化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脅肋疼痛
- 口苦、噁心、嘔吐
- 頭痛、眩暈
- 情志抑鬱、易怒
- 下肢麻木、疼痛
足厥陰肝經:
- 功能: 主疏泄,藏血,與情志、生殖功能密切相關。
- 疾病判斷依據:
- 脅肋疼痛
- 月經不調、痛經
- 乳房脹痛
- 情志抑鬱、易怒
- 頭痛、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