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解釋
主題
- 得道之人並非擁有什麼特殊的知識或能力,而是通過不斷地修煉和內省,達到一種謙卑、謹慎、虛懷、樸實、自然的境界
內容要點
這一章節沒有直接描述「道」本身,而是透過一系列的隱喻和比喻,來描寫得道之人的特質和行為。這些特質包括:
-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意思是說,古代善於體道的人,其境界微妙玄通,深不可測,難以被一般人理解。
-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因為難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強描述他們的狀態。
-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這裡用一系列的比喻來形容得道之人的狀態:
- 豫兮若冬涉川: 小心謹慎,好像冬天在冰冷的河水中行走,比喻他們行事謹慎,不敢妄為。
- 猶兮若畏四鄰: 謙虛退讓,好像害怕鄰居一樣,比喻他們謙遜有禮,不與人爭。
- 儼兮其若客: 莊重嚴肅,好像作客一樣,比喻他們對待事物認真負責,不敢怠慢。
- 渙兮若冰之將釋: 融化消解,好像冰塊即將融化,比喻他們內心沒有固執的成見,能夠隨時調整自己。
- 敦兮其若樸: 敦厚樸實,好像未經雕琢的木頭,比喻他們返璞歸真,沒有虛飾。
- 曠兮其若谷: 空曠虛懷,好像空曠的山谷,比喻他們虛心接受,包容萬物。
- 混兮其若濁: 渾濁不清,好像混濁的水,比喻他們不追求外在的清明,而是安於內在的自然狀態。
-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在混濁中安靜下來,慢慢變得清澈?誰能在安靜中發動起來,慢慢產生生機?
-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持這種道的人,不追求圓滿。正因為不追求圓滿,所以能夠推陳出新。
總結:
第十五章的核心思想是,得道之人並非擁有什麼特殊的知識或能力,而是通過不斷地修煉和內省,達到一種謙卑、謹慎、虛懷、樸實、自然的境界。他們不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利,而是注重內在的修養和提升。他們能夠在動靜之間保持平衡,在混濁中看到清澈,在安靜中發現生機。
對內證的幫助:
- 提供了一個內證的目標和方向: 它描繪了一種理想的內在狀態,可以作為修煉者努力的方向。雖然難以完全達到,但可以作為一個指引,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謙卑、謹慎、虛懷、樸實的態度。
- 打破了對「道」的刻板印象: 它沒有將「道」描述成一種神秘的力量或知識,而是強調了內在的修養和轉變。這有助於修煉者避免陷入對外在形式的追求,而更加注重內在的體驗和感受。
- 提醒我們如何看待混濁和安靜: 它告訴我們,混濁並非一定是壞事,安靜也並非一定是停滯。在混濁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在安靜中發現生命的活力,這是內證的重要課題。
- 強調了不盈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們,不要追求完美和圓滿,因為過度的追求反而會阻礙我們的成長。保持一種開放和謙虛的心態,才能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 鼓勵我們反思和內省: 透過這些隱喻和比喻,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謙卑、謹慎、虛懷、樸實。我們可以問自己:我是否能夠在混濁中保持平靜?我是否能夠在安靜中發現生機?我是否過於追求完美?
實際應用:
在內證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將第十五章的內容作為一種參考,不斷地提醒自己保持謙卑、謹慎、虛懷、樸實的態度。例如:
- 在靜坐冥想時, 可以嘗試放下所有的念頭和情緒,讓自己像空曠的山谷一樣,接受所有的體驗。
-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而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 在與人交往時, 可以保持謙遜和尊重,傾聽他人的意見,避免固執己見。
總之,道德經第十五章雖然難以理解,但它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內證的目標和方法。透過不斷地反思和實踐,我們可以逐漸地接近那種謙卑、謹慎、虛懷、樸實的境界,從而實現內在的轉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