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

  • 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
  • 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

望整體

  • 形質
  • 動態
  • 神色
    • 色脈證合參:
      • 肝病,青為順,若面色純白,為逆
      • 心病,赤為順,純黑為逆
      • 脾病,黃為順,純青為逆
      • 肺病,白為順,純赤為逆
      • 腎病,黑為順,純黃為逆

望局部

望頭面

  • 五色別病:
    • 青:主風、寒、痛、驚風,青黑寒痛,青赤肝火,青白虛風,唇青陰極,脾病見青難治
    • 赤:主熱,赤微虛熱,赤甚實熱,午後臉頰發赤「肝腎陰火上炎」,肝病見赤難治
    • 黃:主濕,橘黃濕、熱多,燻黃濕、熱少,暗黃寒濕,黃瘦胃熱,萎黃氣虛
    • 白:主虛、寒,白潤無病,淡白肺胃虛寒,肝病見白難治
    • 黑:主寒、痛、水、熱,黑而肥澤無病,黑焦腎熱,黑瘦陰火,凡面見青黑黯淡屬「陽氣不振」,黑氣出於面為陰盛陽虛,環口黝黑「腎絕」
  • 面色之浮沈:共有「浮沉、清濁、微甚、散聚、澤夭」等10種變化
    • 浮沈:浮表、腑,沉裏、臟,辨病位
    • 清濁:清陽,濁陰,辨病之陰陽
    • 微甚:微虛,甚實,辨病之虛實
    • 散聚:散新、輕,聚久、重,辨病勢
    • 澤夭:辨生死成敗
  • 面部外型
    • 面腫:多為水腫,分陰陽
      • 陽水:速,面部上肢先於腹部下肢
      • 陰水:慢,腹部下肢先於面部上肢
    • 腮腫:咽喉腫痛、面赤、甚者耳聾為「溫毒症」
    • 口眼歪斜:中風

望喉

  • 咽喉:「肺胃」的通絡,發病多為肺、胃、腎之問題
    • 咽喉紅腫痛多,「肺胃熱」
    • 咽喉白腐,「胃熱」
    • 咽喉紅嫩,痛不甚,「腎水虧,虛火上炎」
    • 唾液可知「胃氣」盛衰

望五官

    • 如目毗赤,为心火
    • 眼胞皮红肿湿烂为脾火
    • 全目赤肿之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
    • 眼瞼紅、濕爛,急為「脾熱」,緩為「脾虛」
    • 下眼瞼腫,「腎氣衰」
    • 目內陷,精氣衰
    • 目突起而喘,「肺脹」
    • 眼白色
      • 青:肝病
      • 赤:肺、心病(红络,为阴虚火旺)
      • 黃:脾病(黃疸)
      • 白:肺病
      • 黑:腎病(腎虛泛水,水飲、帶下)
    • 主腎
    • 耳聾,屬「熱病」,少陽、厥陰熱
    • 耳腫痛,少陽相火,邪氣實
    • 耳消減,正氣虛
    • 耳色白屬寒,黑屬痛
    • 外型
      • 鼻涕黃濁,外感風熱,腥臭「鼻淵」(風熱或膽熱)
      • 鼻涕清稀,外感風寒
    • 鼻色
      • 明潤,是胃气未伤或病后胃气来复的表现。
      • 鼻头赤,生粉刺,「血熱入肺」(肺熱)
      • 白,气虚血少多征
      • 黄,里有湿热
      • 青,腹中痛
      • 微黑,水气内停

望口唇

  • 主脾胃
  • 唇形
    • 口開不閉,屬虛
    • 色青,抽搐不止,屬肝風侮脾
    • 口歪,屬風,邪客右歪左,邪客左歪右
  • 唇色
    • 白,血虧
    • 黃,脾病
    • 黑,腎絕
    • 紅,深熱,淡虛
      • 深紅乾焦,熱傷津
      • 淡紅黑,寒甚

望齒齦

  • 主腎、腸胃(陽明脈,絡於齒齦)
  • 溫熱病,陽明氣分,熱傷腎陰需注意
  • 齒光躁如石,陽明熱盛
  • 齒枯如骨,熱盛腎陰竭
  • 牙齦
    • 色白,「血虛」
    • 出血,痛「胃火盛」,不痛「腎虛火」
    • 腫痛,「胃火」

望舌

望舌属五官的内容之一。但其内容非常丰富,至今已发展成为专门的舌诊

  1.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1. 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1. 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

望舌的内容

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 舌質(較重要)

    • 驗「正」之陰陽虛實
    • 榮枯
    • 老嫩
    • 舌體
      • 腫脹:多「水侵」、「痰溢」,常伴隨「水腫」、「慢性腎炎尿毒症」、「甲狀腺腫大」
        • 淡白腫,「脾腎陽衰」
        • 淡紅腫,「脾胃濕熱」
        • 鮮紅腫,「心胃熱」
      • 瘦癟:多「心脾虛」,常伴「久、重病」、「消瘦」、「肺結核」、「肺原性心臟病」、「晚期癌症」、「惡性貧血」、「營養不良」
        • 淡白瘦,「氣血不足」
        • 紅絳瘦,「陰虛火旺」
      • 萎軟:分暴、久
        • 暴萎,多「熱灼」
          • 鮮紅宜滋陰降火
          • 深紅宜清涼氣血
          • 紫紅宜瀉肝熱
          • 淡紅宜補氣血
        • 久萎,深紅「陰虧極」
      • 強硬:多「熱入心包」、「內風」、「腦震盪」,常伴「口齒不清」、「神經病變」、「口眼歪斜」、「半身不隨」
      • 偏歪:多為「中風後遺症」
      • 顫動:多「肝病」,常伴「甲狀腺亢進」、「體虛」、「慢性酒精中毒」
        • 微動,「氣血虛」
          • 淡白,陽氣虛
          • 淡紅,氣血虛
        • 煽動,「肝風」
          • 鮮紅,血虧肝風
          • 紫紅,肝熱毒
      • 伸縮
        • 常舔唇,「胃熱」唇燥
    • 舌面
      • 點刺:又分點刺、紅星、白星
        • 點刺舌:舌尖、邊兩側,顆粒狀色紅潤,常伴「失眠」、「夜間工作緊張」、「喜食酸辣」、「發熱病後」
          • 滿舌紅點,「心火旺」
          • 舌紅大紅點,「營熱甚」
        • 紅星舌:多在舌尖,比點更大,草莓狀,常伴「發疹熱病」、「臟腑血熱」
        • 白星舌:多在舌中根部,數量往往不多,水腫變性,如水泡半透明樣,常伴「熱病傷陰」、「營養不良」
      • 裂紋:分縱、橫、井、爻、腦回紋
        • 常見於「虛證」,尤以「血虛」、「陰虛」為主,也可見於「熱盛」
        • 深淺、多少,決定「血衰」程度
        • 橫裂,多「陰虛」
        • 無苔、無點而裂紋,多「陰虛火旺」
        • 舌裂如人、川、爻字,多「胃躁液涸」
        • 舌苔裂紋不如舌質裂紋重要
        • 濕裂紋,多「氣虛」導致
      • 光滑:光滑如鏡,乾燥無津,為「陰液消亡」,舌質多為紅、絳
        • 兼「氣虛」也可見淡白光滑
        • 舌底、咽喉都乾,「腎陰枯竭」
        • 舌心較乾,「胃津乾涸」
    • 辯證種類
      • 淡白舌:多肥大濕潤齒印,肥大屬「陽虛寒濕」,瘦癟屬「氣血兩虛」
        • 氣血兩虛型、陽虛寒濕型
      • 紅、絳舌:多瘦癟乾燥裂紋,又分虛實
        • 實熱型、陰虛型
        • 實:口渴喜冷,脈洪碩有力
          • 鮮紅深紅屬「血熱」
            • 實熱多外感溫熱、風寒傳裏化火
          • 淡紅嫩紅屬「輕度溫邪」
          • 鮮紅起刺,「膽火,血熱」
        • 虛:口不渴,脈細數無力
          • 鮮紅無苔點、津虧、裂紋,「陰虛火旺」
          • 陰虛再進一步,轉為「純虛證,無陽亢」,舌多「光滑枯萎」
          • 光滑黯淡「腎陰乾涸」,光滑亮「胃陰亡」
        • 部分鮮紅
          • 舌尖、邊:心肝火
          • 舌中:脾胃火
          • 舌根:腎火
        • 淡白挾紅:虛火
      • 青紫舌:多濕潤,但也見乾燥裂紋,寒熱證皆見,多屬「肝絡瘀」
        • 熱毒內蘊型、寒邪直中型、瘀血型
        • 深紫而赤,或乾焦,熱瘀
        • 淡紫帶青,或暗滑,寒瘀
  • 苔垢

    • 驗「邪」之寒熱表裏
    • 色:白、黃、灰、黑
    • 質:有無、厚薄、根、剝脫、潤燥、滑澀、腐膩
      • 有無:
        • 忽然有苔,多「胃濁上泛、食積」
        • 無苔,「中氣虛」、「胃腎津液不足」
        • 忽然無苔,「胃陰乾涸」
      • 厚薄:
        • 薄轉厚,病邪增,潛伏邪暴露
        • 厚轉薄,正氣復
      • 根:
        • 無根,胃氣匱乏,不能接生新苔,常見於「疲勞過度」、「腸胃不合」、「抵抗力差」
        • 有根見病,多「實證」
        • 無根見病,多「虛證」
      • 剝脫:
        • 多「陰、血虛」
      • 滑澀:
        • 唾液過多、過黏時,舌面會附上一層半透明唾液,稱為「滑苔」,多「寒痰濕內聚」
      • 腐膩:
        • 腐,如腐渣,顆粒大而疏鬆,刮之可去,屬「陽氣有餘」,多屬「熱」
        • 膩,舌面粘膩,顆粒小而緻密,刮之不去,屬「陽氣被陰邪抑」,必濕濁、痰飲,或食積、頑痰,多屬「寒」
    • 辯證種類
      • 白苔:屬「肺」,多見「表證、寒證」,舌質多「淡白、淡紅」,偶見紅絳、青紫
        • 表寒型、表熱型、寒濕積滯型、實熱型
        • 白尖、紅根舌,邪在半表半裏,寒熱往來,小柴胡湯和解之
        • 邪在「太陽、少陽」,苔仍見白
        • 邪入「陽明」,裏熱亢盛,苔轉黃
        • 寒見白苔,多屬「痰濕」,厚白滑苔「脾胃寒濕」
      • 黃苔:屬「胃」,多見「裏證、熱證」,舌質多「紅絳」,分淡、深、嫩、焦
        • 表熱入裏型、胃實熱型、濕熱型
      • 灰黑苔:均屬「裏證」,多「久病、難治」,舌質多「紅絳」
        • 熱極耗陰型、陽虛陰寒型、腎虧型
        • 傷寒病見黑苔,寒邪傳裏化火
        • 雜病見黑苔,皆實熱傳裏,宜速洩熾火,無使枯竭
        • 虛寒見黑苔,溼滑無苔,臟腑極寒

望排出物

  1. 痰涎
  • 稠濁「痰」,清稀「涎」
  • 色青多泡「風痰」
  • 白滑易咳出「濕痰」
  • 清稀「寒痰」
  • 堅成塊,色黃「熱痰」
  • 咳吐膿、膿血、腥臭,引胸痛「肺癰」
  • 咳唾涎沫,口張氣短「肺痿」
  • 多唾「胃寒」
  • 流稀涎「脾冷」,吐粘涎「脾熱」
  1. 嘔吐物
  • 清澈無臭、喜熱飲「寒嘔」
  • 食酸臭、喜冷飲「熱嘔」
  • 吐痰涎、胸悶、舌膩「痰水嘔」
  • 膿血有臭氣「內癰」
  • 頻發頻止,多吐不消化食物,少腐酸臭「氣滯嘔吐」
  • 外邪入胃,必有六經證狀
  • 痰中帶血、咳血,病在「肺」
  • 吐血帶食渣,病在「胃」
  1. 大便
  • 色黃如糜、惡臭「腸熱」
  • 瀉如水、未消化完全「寒」,兼惡風、發熱頭痛「風瀉」
  • 身重、腹不痛、下多水、腸鳴「濕瀉」
  • 痢疾,便如膿涕,色白「氣病」,赤「血病」,兼見「氣血兩傷」
  • 飲食困難,便如羊屎「噎膈病」
  • 黑便,多「蓄血症」
  1. 小便
  • 清長而多、頻「寒證」
  • 短赤「熱證」
  • 尿不盡,多「虛證」
  • 如脂膏「膏淋」
  • 有砂石「石淋」
  • 如米泔水「濕熱」或「脾虛」

望四肢

  1. 手足
  • 臃腫多實,枯細多虛
  • 脛腫,多「水腫病」
  • 膝腫痛「鶴膝風」
  • 手足拘急有分寒熱
  • 手指震顫,多衰弱、過勞、腦充血、血管硬化
  • 手指抽搐,多腦病
  • 掌厚「臟器強」,反之薄則弱
  1. 指甲
  • 色深紅「氣分熱」、淡白「臟器虛寒」、蒼白「血虛」、黃「黃疸」、黑「血瘀」
  • 指甲豎紋「血行障礙」,灰指甲「黴菌寄生」
  1. 魚際 (胃氣上至手太陰,可候胃氣)
  • 青「胃寒」,青而短多「虛」
  • 赤「胃熱」

望二陰

  1. 前陰
  • 外感囊縮「熱入厥陰」
  • 陰囊腫大、透明「水疝氣」,不透明「小腸下墜,狐疝」
  • 陰莖縮入「寒凝經絡」
  • 陽強易舉「肝腎陰虛有火」
  • 婦人陰中突出如梨稱「陰挺」(子宮脫垂),多「中氣不足」或「產後用力過早」
  1. 後陰
  • 脫肛「氣虛下陷」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johnn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