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腧穴總論
前言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腧穴在《內經》中又稱作「節」、「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後世醫家也稱之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通稱「腧穴」。雖然「腧」、「輸」、「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體應用時卻各有所指。
- 腧穴,是對穴位的統稱
- 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
- 俞穴,專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 腧穴—經脈—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連結
腧穴的發展、分類與命名
(一)腧穴的發展
-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的治病部位。
-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當身體某一部位或臟器發生疾病時,在病痛局部砭刺、叩擊、按摩、針刺、火灸,發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
- 《內經》論及穴名約160個,並有腧穴歸經的記載。
- 晉代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記載周身經穴名349個,除論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領外,並對腧穴的排列順序進行了整理
- 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經發揮》載經穴穴名亦為354個,並將全身經穴依循行順序排列,稱「十四經穴」
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定經穴穴名361個
,並延續至今。本教材增加了一個經穴,使經穴數目達362個
(二)腧穴的分類
- 歸納為
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
三類- 十四經穴: 指具有固定的名稱和位置,且歸屬於十二經和任脈、督脈的腧穴。
- 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歸入或不便歸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這類腧穴的主治範圍較單純,多數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因而未歸入十四經系統,故又稱「經外奇穴」。
- 阿是穴: 指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腧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
(三)腧穴的命名
- 腧穴的名稱均有一定的含意,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為基礎,結合自然界現象和醫學理論等,採用取類比像的方法對腧穴所居部位命名。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有助於熟悉、記憶腧穴的部位及治療效果。
腧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
- 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質。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症。
(二)遠治作用
- 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法則。
- 十四經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
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
,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症,還可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響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穴」不僅可治上肢病,還可治頸部及頭面部疾患,同時還可治療外感發熱病
- 「足三里」不但治療下肢病,而且對調整消化系統功能,甚至人體防衛,免疫反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
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雙重性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特異性而言。
- 「天樞」可治瀉洩,又可治便秘
- 「內關」可在心跳過速時減緩心率,心跳過慢時,可提高心率。
本經腧穴可治本經病,表裡經腧穴能互相治療表裡兩經病,鄰近經穴能配合治療局部病。各經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特定穴的意義與特點
- 十四經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稱之為「
特定穴
」,它們除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徵
外,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
。 - 針灸
臨床最常用的經穴
- 根據不同的分佈特徵、意義和治療作用,將特定穴分為
「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
等十類。
五輸穴
- Link
- 十二經脈中的每一經脈分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即“井、滎、輸、經、合”穴,稱“五輸穴”,簡稱“五輸”
- 五輸穴從
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序排列
。- 井: 水之源頭;井穴分佈在指或趾末端,其經氣初出。
- 滎: 喻剛出的
泉水微流
,佈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
,為經氣開始流動 - 輸: 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漸深;輸穴分佈於
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後
,其經氣漸盛。 - 經: 水流寬大通暢;經穴多位於
腕、踝關節以上之前臂、脛部
,其經氣盛大流行。 - 合: 江河之水匯合入海;合穴位於
肘膝關節附近
,其經氣充盛且入合於臟腑。
-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原穴、絡穴
- 十二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及留止於十二經脈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
十二原
」。 「原」含本原、原氣
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為十二經之根本。 - 多分佈於腕踝關節附近。
- 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
【陰經以輸為原】
- 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輸穴中的
輸穴之後
,即另置一原。
- 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
-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一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
十五絡穴
」 十二經脈的絡穴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薦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郄穴
-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
經氣深聚的部位
,稱為「郄穴」,共有十六個
,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佈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背俞穴、腹募穴
- 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六臟六腑各有一
背俞穴,共十二個
。- 俞穴皆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並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六臟六腑各有一
腹募穴,共十二個
。- 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六腑下合穴
- 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腧穴,治療六腑疾病,按壓下合穴,可判斷對應腑的病變
- 下合穴共有六個
- 胃: 足三里
- 大腸: 上巨虛
- 小腸: 下巨虛
- 膀胱: 委中
- 三焦: 委陽
- 膽: 陽陵泉
八會穴
- 指
臟、腑、氣、血、骨、筋、脈、髓
(葬府棄寫古今賣隨)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 - 分散在軀幹部和四肢部,其中
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於軀幹部
;筋、脈、髓之會穴位於四肢部
。
八脈交會穴
-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均位於腕踝部的上下
交會穴
- 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多分佈於頭面、軀幹部。
門、海、兪、募是什麼?
- 臟腑病找門、海、兪、募
在中醫穴位中,「門、海、俞、募」是一些特定穴位的命名或分類方式,它們通常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
門 (Men):
通常指穴位位於身體的孔竅或關節附近,有出入、通道的含義。氣血由此進出 例如: 幽門:位於上腹部,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 氣門:指呼吸出入的部位,如鼻、口等。
海 (Hai):
指穴位具有匯聚、儲藏氣血的作用,像大海一樣。補益作用大於洩 例如: 氣海:位於下腹部,臍下1.5寸,被認為是元氣匯聚的地方。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膝蓋上方,被認為是調節血液的重要穴位。
俞 (Shu):
通常指背俞穴,位於背部,與五臟六腑有直接聯繫,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部位。 每個臟腑都有對應的背俞穴,背俞穴有十二个,如: 肺俞: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募 (Mu):
通常指腹募穴,位於胸腹部,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部位,也是診斷和治療臟腑疾病的重要穴位。 每個臟腑都有對應的腹募穴,如: 中府:位於胸部,鎖骨下窩,是肺的募穴。 天樞:位於腹部,臍旁2寸,是大腸的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