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濕劑

  • 濕為陰邪,非溫不化、重濁黏滯,侵襲速度雖慢、但部位較深
  • 可與寒熱風結合
  • 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積,濕無形、水有形
    • 濕:燥濕、芳香化濕,頭痛、全身酸楚(瀰散狀)
    • 水:滲利水,水腫、水逆、水瀉、頭暈、咳痰濁(有形實)

燥濕和胃

  • 濕生於脾

平胃散

  • 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沈重、怠惰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 怠惰嗜臥: 氣虛or濕邪阻滯陽氣,脾的清陽之氣無法到達四肢
    • 氣虛舌淡苔白,但濕為白膩而厚、口淡無味
  •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 厚朴、陳皮、蒼朮、生薑、大棗、炙甘草
    • 蒼朮(君): 燥濕為主,入脾而升
    • 厚朴: 燥濕和胃,入胃而降

藿香正氣散

  •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上吐下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瀉洩,舌苔白膩
  •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 藿香、白芷、紫蘇 / 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朮、大腹皮、陳皮、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 又表又裏,表正氣不足,以茯苓、白朮健脾去濕,替代蒼朮燥濕
    • 大腹皮(下焦)、陳皮(中焦)、桔梗(上焦),三位行氣
  • 累似香薷散
    • 香薷散以解表為主,此方以濕滯為主
    • 此方是擴大版的平胃散
  • 表裏同治,以治裏為主

清熱去濕

茵陳蒿湯

  • 濕熱黃疸證,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無汗或只頭汗出,口渴欲飲、噁心嘔吐,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遲或滑數有力
    • 濕為陰、熱為陽邪,此方治熱重於濕之證
    • 濕熱蒸膽,導致膽汁外溢,可從汗、通利大小便解濕熱,反面推論若無法從前述三者解,則將導致濕熱蓄積
  • 清熱、利濕、退黃
  • 茵陳蒿、梔子、大黃
    • 大黃,此方用量較小,利二便去濕熱
  • 濕熱明顯、黃色鮮明,茵陳蒿湯
  • 黃疸有少陽症,小柴胡湯
  • 黃膽少陽症+濕熱痰濁,蒿芩清膽湯

三仁湯

  • 濕溫初起、暑溫夾濕,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午後身熱身熱不揚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看似表證但不浮)
    • 此方治濕重於熱之證,氣分證,此無表證,濕被衛氣阻擋在內,而非外邪侵入
  • 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 杏仁、白蔻仁(白豆蔻)、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葉
    • 杏仁入肺
    • 白蔻仁入中焦
    • 薏苡仁入下焦
    • 只有此方同時利用上中下三焦,宣暢氣機、疏通水道
    • 竹葉、滑石、白通草,類似「小薊飲子」,但用的是木通,非通草
  • 葦莖湯: 桃仁、薏苡仁、冬瓜仁

八正散

  • 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澀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混赤(黃or微血)、甚壅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乾,舌苔黃膩、脈滑數
    • 主下焦,但主要針對濕熱故不暢,若單純為熱則選「小薊飲子」
  •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 木通、瞿麥、車前子、萹蓄、滑石、甘草炙、大黃、梔子、燈心草
    • 木通、車前子、滑石,無竹葉
    • 龍膽瀉肝湯:木通、車前子、澤瀉
    • 大黃: 瀉熱去濕,與茵陳蒿湯作用一樣

甘露消毒丹

  • 濕溫時疫(疫:傳染性)、邪在氣分、濕熱並重證,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瀉洩淋濁,舌苔白或黃厚膩、脈濡數、滑數
    • 熱重於濕,苔黃膩:茵陳蒿湯
    • 濕重於熱,苔白膩:三仁湯
    • 辨證要點:咽痛頤腫
  • 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 飛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
    • 菖蒲、射干: 辨識要點,其他方少見此配伍

連朴飲

  • 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 霍亂: 突然的上吐下瀉
  •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 製厚朴、製半夏、川黃連、香豉、焦梔、石菖蒲、蘆根
    • 厚朴、半夏: 辛開
    • 川黃連: 苦降
    • 香豉、焦梔: 一升一降
    • 蘆根: 此方中用量最大
  • 辛開苦降
    • 此方
    • 半夏瀉心湯
    • 左金丸

當歸拈痛湯(拈痛湯)

  • 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證。遍身肢節煩痛、或肩背沈重、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
    • 唯一一個,可治療類似風濕熱痺的代表方
    • 小活絡丹:寒性為主,關節肢體疼痛,風寒濕痺的代表方
  • 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 茵陳、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朮、白朮、炙甘草、黃芩、苦參、知母、當歸、豬苓、澤瀉
    • 羌活、防風: 疏風
    • 蒼朮、苦參: 去濕
    • 茵陳、黃芩、知母: 清熱

二妙散

  • 濕熱下注證(下焦),筋骨疼痛、或兩足萎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赤、舌苔黃膩
    • 足膝熱痛
      • 此方強調紅腫,舌苔黃膩(濕)
      • 大補陰丸:陰虛火旺證,舌紅少苔(陰虛熱為主)
  • 清熱燥濕
  • 黃柏、蒼朮、姜汁

利水滲濕

五苓散

  • 外有表邪內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水腫,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
    • 表邪未解,循太陽經內傳膀胱,致氣化不利,外頭痛發熱、內小便不利
  •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johnn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