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劑

  • 本章需注意,病勢拒藥時,適當使用「反佐」藥(藥性相反、作用相乘),或使用反服的方法(寒性藥物熱服)
  • 清氣分、竹葉石膏湯
  • 清營湯

清氣分

  • 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白虎湯

  • 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四大-身大熱、口大渴、大汗出、脈洪大(無虛相)
  • 清熱生津(辛涼重劑)
  •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 石膏、知母相須使用,清肺胃之熱
  • 炙甘草、粳米共為佐藥,益胃生津,防止大寒傷中

竹葉石膏湯

  • 傷寒、溫熱、暑病後期,餘熱(氣分熱-裏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 肌表無邪,熱蒸騰汗出,氣分熱會讓汗出,故「身熱汗出」
  •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 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蔘、甘草、粳米
    • 氣逆欲嘔,故半夏降氣止嘔,不可用清胃熱的知母
    • 比例:半夏 1、麥門冬 2

清營涼血

  • 氣傳營可傳可不傳

  • 營分傳血分非常快

  • 斑疹神智,判定是否使用

  • 營分-斑疹隱隱,心主營,擾神、時有譫語

  • 血分-出血中,熱重,血色變化,斑疹紫黑,神昏譫語

  • 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清營湯

  • 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乾
  •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 犀角(水牛角)、生地、麥門冬、玄參、黃連、金銀花、連翹、竹葉心、丹參
    • 銀花、連翹、竹葉,透熱轉氣之功
    • (生地、麥冬、玄參)取自「增液湯」,養陰
    • 丹參入心
  • 熱入營血才有舌絳
  • 舌絳
    • 熱入營血
    • 溫熱病逆傳心包
    • 熱極動風(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湯

  • 熱入血分證,身熱譫語、斑色紫黑、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舌紅絳而數
  •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 犀角、生地、芍藥、牡丹皮
    • 生地:清熱涼血
    • 牡丹皮:涼血散瘀

清熱解毒

  • 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

黃連解毒湯

  • 三焦火毒症、大熱煩躁、口燥咽乾,熱甚發斑,下痢、濕熱黃疸、小便黃赤
  • 瀉火解毒
  •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 梔子引熱從小便解
  • 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劑

涼膈散

  • 上中二焦邪熱郁,煩躁口渴、口舌生瘡、咽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 瀉火通便,清上瀉下(以瀉代清)
  • 大黃、芒硝、炙甘草、梔子、黃芩、連翹、竹葉、薄荷
    • 連翹善清胸膈之熱、散熱結
  • 以瀉代清的代表方劑

普濟消毒飲

  • 治大頭瘟(傳染病=毒)、惡寒發熱、頭面部紅腫大,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紅苔白黃、脈浮數有力
  • 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 黃芩、黃連、連翹、牛蒡子、薄荷、板藍根、馬勃、玄參、升麻、柴胡、陳皮、桔梗、甘草
    • 升麻、柴胡,引藥力上達頭面、兼清熱,火郁發之,原理與清胃散相同

仙方活命飲

  • 外科陽性臃腫瘡毒初起(未破,已潰不可用),身熱紅腫,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 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只有四種方劑功用超過3組)
  • 金銀花、陳皮、防風、白芷、芍藥、當歸、天花粉、貝母、乳香、沒藥、皂角刺、穿山甲
    • 防風、白芷,開腠理散邪
    • 天花粉、貝母,取清熱散結之功,加強消腫散結
  • 「瘡瘍之聖藥」外科之首方

熱毒症症候辨識

舌紅苔黃燥、脈數有力

  • 三焦大熱煩躁、錯語發斑,黃連解毒湯
  • 胸膈煩熱、口舌生瘡、便秘小便赤,涼膈散
  • 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熱痛,普濟消毒飲
  • 癰瘡紅腫熱痛初起未破,仙方活命飲

清臟腑

心肝脾肺腸(無腎,腎無實證)

  • 導赤散

  • 龍膽瀉肝湯,左金丸

  • 葦莖湯,瀉白散

  • 瀉胃散,玉女煎

  • 芍藥湯,白頭翁湯

導赤散

  • 心經火熱症,心胸煩熱、口渴面赤、口舌生瘡,或心熱移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
  • 清心利水養陰
  • 生地黃、木通、生甘草、竹葉
  • 水虛火不實,故使用生地,而非黃連

龍膽瀉肝湯

  • 肝膽實火上炎,頭痛目赤、脇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 肝經濕熱下注,陰腫、陰癢、小便濁、帶下黃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 清瀉肝膽實火、清肝經濕熱
  • 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甘草
    • 柴胡疏肝,合(生地、當歸清熱養肝陰、充津液)養肝
    • 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尿、通利
  • 瀉中有補,袪邪不伐正

左金丸

  • 肝火犯胃症,脅勒脹痛、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 黃連6、吳茱萸1
    • 實則瀉其子,黃連瀉心,平降肝木
    • 黃連瀉胃熱
    • 佐吳茱萸,屬溫,開郁降逆,辛甘苦降,下氣最速,制預黃連過度苦寒瀉
  • 辛開苦下(類似:半夏瀉心湯),肝胃並治

葦莖湯

  • 肺癰毒壅滯、痰瘀互節
  • 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 肺癰跟肺熱不同,會特別出現咳吐腥臭膿血,其他與肺病相關徵狀類似
  • 葦莖、薏苡仁、瓜瓣(甜瓜子代)、桃仁
    • 清肺熱,葦莖
    • 去濕,瓜瓣
    • 活血化瘀,桃仁
  • 腸癰則是「大黃牡丹湯」,兩者皆屬內癰,外癰使用仙芳活命飲
  • 腸癰時不稱痰,稱作濕,且腸癰不可潰膿只能消腫散結,而肺癰則可透過咳吐膿血

瀉白散(瀉肺散)

  • 肺熱喘咳、氣喘咳嗽、皮膚蒸熱(熱只在表皮,摸一會裡面沒有熱持續輸出)、日哺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
  • 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 地骨皮、桑白皮、甘草、梗米
    • 清虛熱,桑皮、地骨皮
    • 養胃和中,補充津液,甘草、梗米(培土生金,扶肺氣)
  • 前面的肺熱壅勝時,麻杏甘石湯是針對發熱更重,且氣急鼻煽,瀉白散則更近似肺中無熱症(傷陰)
  • 此方主清瀉肺中伏火、消除郁熱

清胃散

  •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齒喜冷惡熱
  • 清胃涼血
  • 生地黃、黃連、當歸身、牡丹皮、升麻
    • 清胃熱,黃連、升麻(>黃連,火郁發之,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升之,實火可瀉)
    • 養陰血,生地、當歸(生地與白勺配較少)
  • 清胃散是純胃熱、以牙痛為主,玉女除胃熱外,還有陰虛,伴隨牙齒動搖症

方劑中,治療牙痛主要用清胃散、玉女煎

玉女煎

  • 胃熱腎陰虛證,頭痛、牙痛、齒鬆(動搖),煩熱乾渴,舌紅苔黃乾,治消渴、消谷善肌
  • 清胃熱、滋腎陰
  • 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 清胃熱,石膏、知母
    • 養陰,熟地(張景岳最愛)、麥冬
    • 牛膝引火下行(陰虛不可火郁發之)

芍藥湯

  • 濕熱痢疾,腹痛、便(濕的一種)血、赤白相兼(濕熱併重),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
  • 清熱燥濕、調和氣血
    • 劉河間:行血則便膿自癒,調氣則後重自除
  • 芍藥、當歸、黃連、黃芩、檳榔、木香、大黃、官桂、甘草
    • 官桂:溫通經脈、行血,配合清熱藥避免苦寒傷陰、冰伏濕熱
    • 大黃:通因通用(與溫脾湯同)
  • 寒熱共投,寒為主、熱為輔

下利:次數多、質地稀溏,下痢:包含膿血便

白頭翁湯

  • 熱毒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赤多白少(熱迫血妄行),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
    • 白頭翁:君藥
    • 秦皮:清熱燥濕,故涼血止痢(非收澀藥)
    • 黃柏:血多,主清下焦濕熱
  • 此方漢代仍不知,金元才提出的理論「痢無止法

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 溫病後期,邪熱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 養陰透熱
  • 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
    • 青蒿、鱉甲,先入後出之妙,引邪外出
    • 生地、丹皮,與犀角地黃湯(B)同樣配伍,但用途不同
      • 生地:滋陰清熱(B: 清熱涼血)
      • 丹皮:清虛熱(B: 涼血散瘀)
  • 傷陰津液,故舌紅苔,而非黃
  • 脈為細數(陰液損傷為細),非弦數(弦為氣機不利)
  • 竹葉石膏湯是「舌紅少苔、脈數」,因津兩傷

發熱種類:惡寒發熱(表證)、往來寒熱(少陽證)、日哺潮熱(兼陰虛或陽明證,大承氣湯、瀉白散)、皮膚蒸熱(瀉白散)、夜熱早涼(陰虛)

當歸六黃湯

  • 陰虛|火旺之盜汗,發熱``盜汗、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 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 當歸、黃連、黃芩、黃柏、生地、熟地、黃耆
    • 黃耆:固表止汗,用量最大,為其他兩倍
    • 三黃:清熱瀉火
    • 生、熟地:養陰血
  • 不是單由陰虛引起的火,而是陰虛 + 熱盛時,使用當歸六黃湯

清虛熱辯證要點

  •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脈細數:青蒿鱉甲湯
  • 發熱盜汗、面赤心煩:當歸六黃湯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johnn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