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药(6)

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 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
  • 主要两方面:
    • 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
    • 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 注意:
    • 外寒内侵,如表症未解,應配合解表藥同用
    • 夏季炎热,或素体火旺,劑量宜酌量减轻
    • 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属阴虚患者慎用
    • 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
    • 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
    • 附子、肉桂等,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

回陽氣化-温肺疏肝-理氣止嘔

  • 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胡椒小茴香

  • 附子: 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 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治脾阳不振、腹痛、便溏
    • 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 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
    • 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
    • 治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
    • 治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可配合益气温脾的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
    • 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 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
  • 肉桂: 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

    • 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 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
    • 治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
    • 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促使阳生阴长,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能助阳益阴,如十全大补汤,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
    • 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等症,不宜应用
  • 干姜: 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 温中,回阳,温肺化痰,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
    • 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
    • 治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燥湿以化痰,可用于寒咳多痰症,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 干姜偏脾胃之阳,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 吴茱萸: 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 温中止痛,降逆止呕,杀虫
    • 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
    • 疏肝理气,有降逆止呕之功,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
    • 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 干姜能温上焦,温肺化痰,吴萸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
  • 胡椒: 辛、热。入胃、大肠经

    • 温中散寒,胃寒呕吐、腹痛泄泻
  • 小茴香: 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 理气止痛,调中和胃,治疗寒疝腹痛、睪丸偏坠
    • 调中醒脾之功,能开胃进食,故可用于胃寒呕吐、食欲减退
    • 大茴香(八角)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johnn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