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習經驗筆記
方劑系統
根據不同基礎方劑,延伸功能發展
四君子湯
甘溫益氣
,健脾養胃- 健脾的基礎方劑,治
脾胃氣虛
,心腹脹滿,面色蒼白
,語弱聲低,四肢無力,納呆,脈虛無力
,舌淡苔白 - 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 用於慢性胃腸炎、胃下垂、胃弛緩、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減退、手足痿弱、半身不遂、糖尿病、夜尿、遺尿
補中益氣湯
- 補中益氣、
升陽舉陷
- 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症狀,例如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 治療
氣虛發熱
、自汗、內臟下垂 - 陰虛發熱或內熱熾盛者忌用
參苓白朮散
- 益氣健脾,
和胃滲濕
- 主治
脾胃氣虛夾濕
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飲食不化或吐或瀉胸脘悶脹,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 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止瀉
- 用於慢性胃腸炎,病後腸胃調理
歸脾湯
- 健脾寧心、益氣補血
- 主治因
心脾氣血兩虛
引起的證狀,包括心悸
、失眠、食少體倦
、健忘
,以及脾虛導致的便血、月經不調 - 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 滋補心神,改善心悸、焦慮、失眠
- 增強氣血,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萎黃、體倦無力
- 對於脾虛不能攝血導致的月經不調、崩漏等也有治療作用
內熱的出血證
或失眠證
,慎用或禁用
本方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二陳湯)
- 益氣健脾,
燥濕化痰
。 - 脾胃
氣虛兼痰濕
之證。食少便溏
,胸脘痞悶,甚則嘈雜,咳嗽痰多色白
,噁心嘔吐
,舌淡苔白,脈濡緩
。
香砂六君子湯
- 益胃補中,
理氣和胃
。 - 脾胃虛弱,
濕阻氣滯
,虛寒腹痛
,胸脘痞悶
,食後腹脹
,不思飲食,嘔吐噯氣,泛酸
,苔白膩,脈濡弱
。 - 抗潰瘍,增強胃腸功能,增強免疫功能,止痛。
- 常用於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弛緩、胃下垂、胃癌、胃酸過多、慢性腹膜炎、食慾不振、氮血症
腹瀉、倦怠
、面色萎黃等脾虛濕盛表現為主,則可選參苓白朮散
(無氣滯)- 同時有
腹脹、噯氣、消化不良
等氣滯表現,則可選此方(氣滯)
玉屏風散
- 益氣,固表,止汗
表虛自汗
,惡風,面色蒼白
,舌淡苔白,脈浮虛軟,或體虛易感風邪
者。- 鼻塞:加石菖蒲、辛夷、蒼耳子。
- 風寒外感:加蒼朮、羌活。
- 蕁麻疹:加當歸、白芍。
- 遇風則噴嚏者:加辛夷、薄荷。
-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汗腺的功能,調節皮膚功能。用於
預防感冒
、病後調理、過敏性鼻炎
、蕁麻疹
、慢性疾病屬表虛體質
者 外感自汗
或陰虛盜汗者不宜
使用- 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為桂枝湯證之自汗
桂枝湯
- 辛溫解表、調和營衛
- 主要用於
外感風寒自汗
,症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
(怕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等太陽表虛證 - 與玉屏風散的氣虛自汗不同,此為外感自汗
二陳湯
燥濕和痰
,順氣和中。- 治一切痰飲為病,
痰稀量多
,或嘔吐噁心
,或頭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陰虛燥痰
或痰中帶血者忌用
平胃散
燥濕健脾
,行氣和胃脾胃濕阻
證。脘腹脹滿,噯氣泛酸、嘔吐
,納差,口淡無味,肢體困重
,倦怠喜睡,腹瀉
,舌苔白膩,脈緩
- 治
胃腸疾病的主劑
,用於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被廣泛使用 - 苦溫而燥,易耗傷陰血,故
陰血虧虛及孕婦慎用
。
藿香正氣散(二陳湯+平胃散)
-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 治療外感
風寒夾濕
或內傷濕滯
導致的惡寒發熱頭痛
、濕滯脾胃的頭痛
、胸悶、腹脹
、腹痛吐瀉
、身重、遇風腹痛
,舌苔白膩 - 治療急性胃腸炎、感冒屬濕滯脾胃者、暑熱、不服水土引起的腸胃症狀
- 常見於夏季感寒,夏秋天交替時,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導致濕氣困在脾胃的
陰暑
,一吹冷氣風就肚子冷痛拉肚子 - 用於
胃腸型感冒
、急性胃腸炎
、中暑、嘔吐、急慢性腎炎
、霍亂吐瀉、不服水土、小兒食傷 - 若為
風熱或濕熱證,則不宜
使用 - 辛香溫燥,
陰虧血虛者慎用
六味地黃丸
- 滋補肝腎。
肝腎陰虛
,腰膝痠軟
,頭目眩暈
,耳鳴耳聾,盜汗
遺精,骨蒸潮熱
,手足心熱
,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 以腎陰不足為主,虛火上炎為次
- 脾胃虛弱者服之易致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軟便
- 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婦女更年期綜合症,抗心律失常,慢性前列腺炎,遺尿症,甲亢
八味地黃丸
- 溫養下焦,
補益腎陽
- 治命門火衰而腎虛,
夜尿頻
,腰膝痠軟,形寒畏冷
,嘔吐,自汗,耳鳴,舌厚淡胖苔白
- 治命門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
脾胃虛寒
,飲食少思,大便不實
- 口渴尿多、飲一溲二屬
陰虛者慎用
知柏地黃丸
滋陰降火
- 治療
陰虛火旺
導致的頭暈耳鳴
、舌燥咽痛、腰脊痠痛
、潮熱盜汗、心率過快
,舌偏紅,脈細數
、尺脈有力 - 可長期服用,但須注意脾胃狀態,
肝腎陽虛無火忌用
杞菊地黃丸
- 滋腎養肝,補血明目。
- 肝腎陰虛而致
兩眼昏花
,視物不明,或眼睛乾澀
,迎風流淚
,耳鳴,腰膝痠軟,舌偏紅
,少苔,脈細數。 - 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 用於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老人
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炎
、鞏膜炎、視網膜炎、高血壓、頭暈、淚囊炎
四逆散
- 透解鬱熱,疏肝理脾
- 主治
熱厥證
,雖手足厥冷
,但身熱
或脘腹疼痛
,或泄利下重
,或小便不利,脈弦 - 治療
肝脾氣滯
的基本方藥
當歸芍藥散
- 養血調肝,健脾利濕。
- 主治
肝虛血凝,脾虛濕滯
之證,月經不調,妊娠腰疼痛,婦人腹中拘急綿綿作痛,頭暈,腰腳冷感,小便不利,足跗浮腫,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細緩
。 - 如果濕洩症狀明顯,則考慮優先使用
參苓白朮散
,若因濕導致頭痛頭暈心悸更明顯,則優先考慮此方
逍遙散(四逆散+當歸芍藥散)
- 疏肝解鬱、養血健脾、和解肝脾
- 主治
肝鬱血虛脾弱
的證候,現代臨床常用以治療精神心理
問題(如焦慮、抑鬱)、女性月經不調
及更年期綜合症
等 - 常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情緒不穩,如易怒、煩躁不安
- 如果有化火生熱的現象(如煩躁易怒、面赤口乾、失眠等),可用
加味逍遙散
加強清熱涼血
加味逍遙散
- 疏肝解鬱、清熱涼血
- 治療
肝鬱血虛發熱
、月經不調
、怔忡不寧
、更年期症候群。煩躁易怒
,或自汗盜汗、頭痛目澀
、或頰赤口乾,少腹作痛或小腹脹墜,小便澀,舌偏紅、苔薄黃、脈弦數
- 可應用於治療
因肝鬱引起的
各種問題,如憂鬱症、乳腺增生、更年期不適、熱潮紅、失眠、焦慮、不安
- 若有熱象(如
舌紅、舌苔黃厚膩
)才適合使用,若為虛寒證應禁用
益胃湯
- 滋養
胃陰
。 - 主治胃陰不足證、
胃部灼熱隱痛
、口乾咽燥
、大便乾結 - 輔助治療糖尿病、
慢性胃炎
等疾病
沙蔘麥冬湯
- 清養
肺胃
、生津潤燥
燥傷肺胃陰分
、津液虧損證,身熱
或不甚熱,乾咳痰少或無痰,咽乾口渴,舌紅少苔
,脈細數。- 兼顧肺胃,既能滋養肺陰,又能兼顧胃陰,重點在潤燥
-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肺炎
、慢性咽炎、慢性胃炎、小兒口瘡、消化道潰瘍
清燥救肺湯
- 清燥潤肺。
- 溫燥傷肺證、
氣陰兩傷
。頭痛身熱
,乾咳無痰、氣逆而喘
、口乾而渴、鼻燥咽乾、舌乾無苔,脈虛大而數
。 - 適用於燥熱壅肺,如
肺炎
、肺結核
、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蕁麻疹
、喉頭炎 - 清熱效果比沙蔘麥冬湯更強,脾胃虛寒者慎用
生脈散
益氣
生津,斂陰止汗- 暑熱多汗、耗氣傷陰證。體倦、出汗多、
氣短倦怠
懶言、咽乾口渴
,脈虛弱
。 - 久咳肺虛、
氣陰兩傷
證。嗆咳少氣、短氣自汗、口舌乾燥,脈細
。 - 暑傷氣陰證,若暑邪盛在,不可單用本方,宜配伍清暑
炙甘草湯
- 別名「復脈湯」,強心
-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 治療氣血陰陽虛弱所導致的
脈結代
、心動悸
、氣短胸悶
、虛勞肺痿
、虛煩失眠,舌淡少苔 - 治療
功能性心律不齊
、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
、病毒性心肌炎
、甲亢 - 使用過久或對症不符可能引起「上火」
麻子仁丸
潤腸滋燥
,緩通大便,行氣通便- 腸胃燥熱便秘證。大便硬、小便頻,
大便結硬或數日不行
,或便出不暢、飲食小便如常 - 胃有燥熱,脾津不足,凡便硬便秘、無他證者,皆可使用
- 老人便秘、
習慣性便秘
、腸梗阻 - 潤腸湯: 由此方出,血虛腸燥之便秘證
辨證
發熱
- 氣虛發熱:
- 午後發熱,熱勢不高,或時有時無,
勞累後加重
- 伴
惡風
、自汗(白天不活動也出汗,汗出後怕風,易感冒) - 神疲乏力,精神不振
- 面色萎黃或蒼白,食慾不振,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虛弱無力 - 治療: 益氣健脾,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
- 午後發熱,熱勢不高,或時有時無,
- 陰虛發熱:
- 午後或
夜間發熱
明顯,熱勢較高
- 伴
手足心熱
,五心煩熱,夜間盜汗(入睡後出汗,醒來後汗止) - 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精神亢奮,但
易疲勞
(陰虛常心率過快導致) 大便乾結
,小便短赤,舌紅少津
,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療: 滋陰降火,清熱除煩,知柏地黃丸(+炙甘草湯)
- 午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