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腧穴各論
本章內容較多,直接附上連結參考
十二經脈
- 一、手太陰肺經(共11穴)
- 二、手陽明大腸經(共20穴)
-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
-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
- 七、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
-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
- 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
-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
-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
-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
奇經八脈
- 一、督脉(共28穴)
- 二、任脉(共24穴)
- 三、衝脈
- 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上行於脊柱之內,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
- 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急。
-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任脈)、氣沖(足陽明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註,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足少陰經)。
- 四、帶脈
- 起於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橫行繞身一週。
- 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 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足少陰經)。
- 五、陰維脈
- 起於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合於臉部。
- 主要病候:心痛、憂鬱。
- 交會腧穴:築賓(足少陰經)、府舍、大橫、腹衰(足太陰經)、期門(足厥陰經)、天突、廉泉(任脈)。
- 六、陽維脈
- 起於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經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後,合於督脈。
-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痛。
- 交會腧穴:金門(足太陽經)、陽交(足少陽經)、俞臑(手太陽經)、天髎(手少陽經),肩井(足少陽經)、頭維(足陽明經)、本神、陽白、頭目、眼窗、正臨、承靈、腦
- 七、陰蹺脈
- 起於足舟骨後方,上行的內踝上,直上沿大腿內側,經陰部,上行沿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進顴部到目內眥,與足太陰經和陽蹺脈相會合。
-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
-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陰經)、晴明(足太陽經)。
- 八、陽蹺脈
- 起於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後緣,沿股部外側及肋後上肩,過頸上挾口角,入目內眥,與陰蹺脈相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於風池。
-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
- 交會腧穴:申脈、僕參、跗陽(足太陽經)、居髎(足少陽經)、臑俞(手太陽經)、肩髃、巨骨(手陽明經)、天髎(手少陽經)、地倉、巨髎、承容(足陽明經)、明陽經)。
十五絡脈
- 1.列缺--手太陰脈
- 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後的分肉之間,與手太陰本經並行,直入手掌中,散佈於大魚際部。
- 病變: 實證為手橈側腕部銳骨和
掌中發熱
,虛證為呵欠頻作,小便失禁或頻數
- 2.偏曆--手陽明絡脈
- 腕關節後三寸偏曆穴處分出,走向手太陰肺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肩髃穴上行至下頜角處,遍布於齒中;其支脈進入耳中,合於該部所聚的主脈。
- 病變: 實證為
齲齒、耳聾
,虛證為齒冷、經氣閉阻不通暢
- 3.豐隆--足陽明絡脈
- 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脾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上行聯絡於頭項部,與各經的經氣相會合,再向下聯絡於咽喉部
- 病變: 氣逆則發生
突然失音
;實證為狂癲
之疾,虛證為足緩不收
,脛部肌肉萎縮
- 4.公孫--足太陰絡脈
- 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處分出,走向足陽明胃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於腸胃
- 病變: 氣上逆則發生
霍亂
;實證為腹內絞痛
,虛證為鼓脹之疾
- 5.通裡--手少陰絡脈
- 腕關節後一寸處分出上行,沿著手少陰本經入於心中,再向上聯繫舌根部
- 病變: 實證為
胸中支滿阻隔
,虛證為不能言語
- 6.支正--手太陽絡脈
- 腕關節後五寸處,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上絡於肩髃穴部。
- 病變: 實證為
關節弛緩
,肘部痿廢
不用,虛證為皮膚贅生小疣
- 7.飛揚--足太陽絡脈
- 外踝上七寸處分,走向足少陰腎經。
- 病變: 實證為
鼻塞流涕
,頭背部疼痛
,虛證為鼻流清涕、鼻出血
- 8.大鐘--足少陰絡脈
- 內踝後繞行足跟部,走向足太陽膀胱經。其支脈與足少陰本經並行向上而至於心包下,再貫穿腰脊
- 病變: 氣上逆則發生
心胸煩悶
;實證為二便不通
,虛證為腰痛
- 9.內關--手厥陰絡脈
- 腕關節後二寸處,發出於兩筋之間,走向手少陽三焦經。它沿著手厥陰本經向上聯繫心包,散絡於心系
- 病變: 實證為
心痛
,虛證為心中煩亂
- 10.外關--手少陽絡脈
- 腕關節後二寸處分出,繞行於肩膊的外側,上行進入胸中,會合於心包
- 病變: 實證為
肘部拘攣
,虛證為肘部弛緩
不收
- 11.光明--足少陽絡脈
- 外踝上五寸出分出,走向足厥陰肝經,向下聯絡於足背部
- 病變: 實證為
足脛部厥冷
,虛證為足軟無力不能行走
,坐而不能起立
- 12.蠡溝--足厥陰絡脈
- 內踝上五寸出分出,走向足少陽膽經;其支脈經過脛部上行至睾丸部,終結於陰莖處
- 病變: 氣逆則發生
睪丸腫脹、突發疝氣
;實證為陰莖挺長,陽強不到
,虛證為陰部暴癢
- 13.長強--督脈之絡
- 挾脊旁膂肌上行至項部,散佈於頭上;再向下到兩肩胛之間,分左右別行於足太陽膀胱經,深入貫穿於脊膂中
- 病變: 實證為
脊柱強直
,虛證為頭重、旋搖不定
- 14.尾翳--任脈之絡
- 鳩尾向下,散佈於腹部。
- 病變: 實證為
腹部皮膚疼痛
,虛證為腹部皮膚瘙癢
- 15.大包--脾之大絡
- 淵腋穴下三寸處發出,散佈於胸脅部。
- 病變: 實證為
一身盡痛
,虛證為周身肌肉關節鬆弛無力
奇穴
頭頸部
- 四神聰: 頭頂部,當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四穴。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狂,癇證,偏癱,腦積水,腦部發育不全。(可灸)
- 魚腰: 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眼瞼動,眼瞼下垂,眼眶上神經痛。(禁灸)
- 上明: 在額部,眉弓中點,眶上緣下。主治目疾
- 耳尖: 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主治目赤腫痛,上目翳,偏正頭痛,喉麻痺,以及
麥粒腫
。“三抗一升”的作用,即抗過敏、抗炎、抗風之,提升免疫功能。- 耳尖放血適用於感冒、肺炎、扁桃体炎所引發的高熱,急性結膜炎,高血壓,頭痛,牙痛,神經衰弱,失眠,多梦,腰扭傷,中風等熱、頑、痛、淤、癢症。(体质虚弱,严重贫血,低血压禁忌放血)
- 球後: 當眶下緣外四分之一與內四分之三交界處,主治目疾。如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青光眼,早期白內障,近視
- 內迎香: 鼻翼軟骨與鼻甲的黏膜處,主治目赤腫痛,鼻疾,喉麻痺,熱病,中暑,眩暈
- 夾承漿: 承漿穴旁開1寸處,主治三叉神經痛,牙痛,面頰浮腫,齒齦潰爛,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黃疸
- 安眠: 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主治失眠、頭痛、眩暈;心悸;癲狂。
胸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