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釋
主題
- 探討超越二元對立,放下執著,順應自然
內容要點
二元對立的虛妄性:
- 美與善的局限性: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美與善的定義產生相對立的醜與不善,這是人類主觀意識的投射。
- 普遍的二元對立: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二元對立如有無、難易等,相互依存轉化,構成整體。
- 美與善的局限性:
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
- 聖人的無為之道: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聖人效法自然,採取無為態度,不強求不干預,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 功成不居的境界: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不居功自傲,功德長久流傳,這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
- 聖人的無為之道:
內證的應用:
- 破除內心的二元對立:
- 內心充滿好壞、對錯等二元對立,導致焦慮和自我批判。
- 透過內觀,接受事物多面性,允許不完美,破除內心對立。
- 體驗“無為”的狀態:
- 冥想靜坐時,放下念頭和期待,觀察呼吸,感受身體。
- 體驗純粹存在的無為狀態,連結內在智慧,獲得平靜和喜悅。
- 放下“自我”的執著:
- 不執著於想法、感受和成就,發現自我的虛幻性。
- 放下自我執著,生活更加自由,表達更加真實。
- 與萬物合一:
- 破除二元對立、體驗無為、放下自我後,與萬物深層連結。
- 感受與宇宙萬物的相互依存,體驗生命意義和價值。
- 破除內心的二元對立:
總結:第二章探討超越二元對立,放下執著,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從內證角度,幫助破除內心障礙,體驗更深層次的平靜和喜悅,最終與萬物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