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

问寒热

询问患者有无冷与热的感觉。

  • 寒,即怕冷的感觉;热,即发热
  • 患者体温高于正常,或者体温正常,但全身或局部有热的感觉,都称为发热
  •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
  • 辨外感內傷、邪正盛衰、陰虛陽虛
    • 外感:驟然發作、惡寒、發熱、手背熱高於手心、背熱於腹
    • 內傷:慢性發作、寒熱兼作
    • 邪輕正盛:惡寒發熱輕
    • 邪正都盛:惡寒發熱皆重
    • 邪盛正衰:惡寒重、發熱輕
    • 白天煩熱、陽病,夜晚煩熱、陰病
    • 陰虛:午後潮熱、盜汗
    • 陽虛:畏寒自汗、四隻覺冷

但寒不热

  • 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
  • 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经络,以及内伤虚证等。

但热不寒

  • 患者但觉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者,称为但热不寒
  • 可见于里热证,由于热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 壮热:即患者身发高热(体温超过39度),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为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内传于里,邪盛正实,交争剧烈,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
    • 潮热:即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外感与内伤疾病中皆可见有潮热。由于潮热的热势高低、持续时间不同
      • 阳明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故称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是由邪热蕴结胃肠,燥屎内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
      • 湿温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温病”中的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其特点是患者虽自觉热甚,但初按肌肤多不甚热,扪之稍久才觉灼手。临床上又称之为“身热不扬”,多在午后
      • 阴虚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阴虚证候之中。其特点是午后或夜间发热加重,热势较低,往往仅能自我感觉,体温并不高,多见胸中烦热,手足心发热,故又称“五心烦热”。严重者有热自骨髓向外透发的感觉,则称为“骨蒸潮热”。是由各种原因致阴液亏少,虚阳偏亢而生内热。
    • 微热:即患者发热时间较长,热势较轻微,体温一般不超过 38度,又称长期低热。可见于温病后期,内伤气虚、阴虚、小儿夏季热等病证中。温病后期,余邪未清,余热留恋,患者出现微热持续不退。

由气虚而引起的长期微热,又称为气虚发热。其特点是长期发热不止,热势较低,劳累后发热明显增重。其主要病机是因脾气虚,中气不足,无力升发敷布阳气,阳气不能宣泄而郁于肌表,故发热。劳则气耗,中气益虚,阳气更不得敷布,故郁热加重。

恶寒发热

  • 恶寒与发热感觉并存,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 外感表证初起,外邪与卫阳之气相争的反应

寒热往来

  •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其寒时自觉寒而不热,其热时自觉热而不寒。
  • 界线分明,一日一发或一日数发
  • 可见于少阳病、温病及疟疾

问汗

发病时出汗也有两重性

  • 一方面出汗可以排出致病的邪气,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是机体抗邪的正常反应。
  • 另一方面汗为津液所生,过度的出汗可以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衡的严重后果。
  • 问汗时要询问病人有无出汗、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有多少、出汗的特点、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后症状的变化
    • 无汗: 外感内伤,新病久病都可见有全身无汗。
    • 有汗
      • 患者有汗,病程短,伴有发热恶风等症状,属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 大汗不已,伴有蒸蒸发热,面赤,口渴饮冷,属实热证。汗出愈多,正气愈伤
      • 冷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时汗出常称为“脱汗”、“绝汗”。是久病重病正气大伤,阳气外脱
      • 白天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称为自汗。常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因阳虚或气虚不能固护肌表,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
      •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多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症,属阴虚。阴虚则虚热内生

問頭身

  • 问疼痛
  • 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

头痛

  • 外感多由邪犯脑府,经络郁滞不畅所致,属实。
  • 内伤多由脏腑虚弱,清阳不升,脑府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所致,属虚
  • 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的疼痛,则或虚或实
  • 凡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并伴有外感表现者,为外感头痛。如头重如裹,肢重者属风湿头痛
  • 凡头痛较轻,病程较长,时痛时止者,多为内伤头痛。
    • 头痛隐隐,过劳则甚,属气虚头痛。
    • 头痛隐隐,眩晕面白,属血虚头痛
    • 头脑空痛,腰膝酸软,属肾虚头痛
    • 如头痛晕沉,自汗便溏属脾虚头痛
    • 凡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属血瘀头痛
    • 凡头胀痛,口苦咽干,属肝火上炎头痛

頭痛與經絡

  • 头项痛属太阳经病
  • 前额痛属阳明经病
  • 头侧部痛属少阳经病
  • 头顶痛属厥阴经病
  • 头痛连齿属少阴经病

胸痛

  • 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的自觉症状。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所以胸病以心肺病变居多
  •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者,属肺阴虚证,因虚火灼伤肺络所致
  • 胸闷咳喘,痰白量多者,属痰湿犯肺,因脾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所致
  • 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者,属肝气郁滞
  • 胸中气机不利所致。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为真心痛。是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腰痛

  • 腰部冷痛,以脊骨痛为主,活动受限,多为寒湿痹证
  • 腰部冷痛,小便清长,属肾虚
  • 腰部刺痛,固定不移,属闪挫跌扑瘀血
  • 腰脊骨痛,多病在骨
  • 如腰痛以两侧为主,多病在肾
  • 如腰脊痛连及下肢者,多病在下肢经脉
  •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病在带脉。

問飲食、口味

包括询问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注意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情况、食量多少,食物的善恶、口中有无异常的味觉和气味

  • 问口渴与饮水

    • 口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或无明显,热邪之证。
    • 口渴:口渴总由津液不足或输布障碍所致
      • 口渴多饮:即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是津液大伤的表现。多见于实热证
      • 渴不多饮:即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是津液轻度损伤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
  • 问食欲与食量

    • 食欲减退,患者不欲食,食量减少,多见于脾胃气虚、湿邪困脾等证
    • 厌食,多因伤食而致。若妇女妊娠初期,厌食呕吐者,为妊娠恶阻
    • 饥不欲食,是患者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或进食很少,亦属食欲减退范畴。可见于胃阴不足证
    • 多食易飢,是患者食欲亢进,食量较多,食後不久即感饥饿,又称为“消谷善饥”,临床多伴有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可见于胃火亢盛、胃强脾弱等證
    • 病人喜进热食,多属寒证
    • 喜进冷食多属热证
    • 进食后稍安,多属虚证
    • 进食后加重,多属实证或虚中夹实证
  • 口味: 口酸-肝火犯胃,口苦-心火偏旺,口甘-脾濕受阻,口鹹-腎虛

    • 口中泛酸,可见于肝胆蕴热证。
    • 口苦,属热证的表现,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
    • 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证。
    •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 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
    • 口粘腻,多属湿困脾胃。
    • 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证。

問二便

  • 大便

    • 一般一日或两日大便一次,为黄色成形软便,排便顺利通畅
    • 便秘:即大便秘结。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便次减少,通常在四至七天以上排便一次,称为便秘。其病机总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可见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津亏、阴寒凝结
    • 溏泻:又称便溏或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排便间隔时间缩短,便次增多,日三、四次以上。总由脾胃功能失调、水停肠道、大肠传导亢进所致。可见于脾虚、肾阳虚、肝郁乘脾、伤食、湿热蕴结大肠,感受外邪
    • 肛門灼热:是指排便时肛门有烧灼感。由大肠湿热蕴结而致。可见于湿热泄泻、暑湿泄泻
    • 排便不爽:即腹痛且排便不通畅爽快,而有滞涩难尽之感。多由肠道气机不畅所致。可见于肝郁犯脾、伤食泄泻、湿热蕴结等证。
    • 滑泻失禁:即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呈滑出之状,又称“滑泻”。多因久病体虚,脾肾阳虚衰,肛门失约而致。可见于脾阳虚衰、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衰
    • 肛门气坠:即肛门有重坠向下之感,甚则肛欲脱出。多因脾气虚衰,中气下陷而致
  • 小便

    • 在一般情况下,一昼夜排尿量约为1000一1800毫升,尿次白天3-5次,夜间0~1次
    • 尿量增多:多因寒凝气机,水气不化,或肾阳虚衰,阳不化气,水液外泄而量多。可见于虚寒证,肾阳虚
    • 尿量减少:可因机体津液亏乏,尿液化源不足或尿道阻滞或阳气虚衰,气化无权,水湿不能下入膀胱而泛溢于肌肤而致。可见于实热证、汗吐下证、水肿病
    • 排尿次数增多;又叫小便频数,总由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而致。多见于下焦湿热、下焦虚寒、肾气不固
    • 排尿次数减少:
      • 小便涩痛:即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灼热疼痛感,多为湿热流入膀胱,灼伤经脉,气机不畅
      •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多统称为癃闭。病机有虚有实。实者多为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或瘀血、结石阻塞尿道而致。虚者多为年老气虚,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
      • 余沥不尽:即小便后点滴不禁。多为肾气不固
      • 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其基本病机为膀胱失于约束。可见于肾阴、肾阳不足,脾虚气陷

问睡眠

睡眠与人体卫气循行和阴阳盛衰有关,了解病人有无失眠或嗜睡,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难易、有梦无梦

  • 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人醒
  • 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入睡
  • 失眠;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易再睡,或睡而不酣,易于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表现。
    • 气血不足,神失所养
    • 阴虚阳亢,虚热内生
    • 肾水不足,心火亢盛,属虚痰火
    • 食积、瘀血等邪火上扰,心神不宁,亦可出现失眠,属实证
    • 可见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痰火扰心、食滞胃腑等证
  • 嗜睡;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人睡。其轻者神识清楚,呼之可醒而应,精神极度疲惫,困倦易睡,或似睡而非睡的状态。
    • 如日夜沉睡,呼应可醒,神识朦胧,偶可对答,称为“昏睡”
      • 若邪扰清窍,热蔽心神,即可出现神识朦胧,昏睡不醒。可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之证。也可见于中风病。
    • 嗜睡则为神气不足而致
      • 湿邪困阻,清阳不升
      • 脾气虚弱,中气不足,不能上荣
      • 可见于湿邪困脾、脾气虚弱等证
      • 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神气不振,可出现似睡非睡。
      • 大病之后,精神疲惫而嗜睡,是正气未复的表现。

问经带

  • 经期:即月经的周期,是指每次月经相隔的时间,正常约为28~32天
    • 月经先期:提前八、九天以上,称为月经先期。多因血热妄行,或气虚不摄而致。
    • 月经后期:错后八、九天以上,称月经后期。多因血寒、血虚、血瘀而致。
    • 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超前与错后不定,相差时间多在八、九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又称月经紊乱。
      • 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气机逆乱
      • 脾肾虚衰,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或瘀血内阻,气血不畅,经期错乱
  • 经量:月经的出血量,称为经量,正常平均约为50毫升左右,可略有差异。
    • 月经过多,每次月经量超过100毫升,称为月经过多。多因血热妄行,瘀血内阻,气虚不摄而致。
    • 月经量少,每次月经量少于30毫升,称为月经过少。多因寒凝,经血不至,或血虚,经血化源不足,或血瘀,经行不畅而致
  • 崩漏:指妇女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临床以血热、气虚最为多见。
    • 血得热则妄行,损伤冲任,经血不止,其势多急骤。
    • 脾虚,中气下陷,或气虚冲任不固,血失摄纳,经血不止,其势多缓和。
    • 瘀血也可致崩漏。
  • 经闭:成熟女性,月经未潮,或来而中止,停经三月以上,又未妊娠者。
    • 经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病机总不外经络不能,经血闭塞,或血虚血枯,经血失其源泉,闭而不行。
    • 可见于肝气郁结,瘀血,湿盛痰阻、阴虚、脾虚等证。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johnn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