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 上古天真: 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 四氣調神: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生氣通天: 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 金匱真言: 五臟應四時
-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行與五臟,治法
- 陰陽離合: 三陰三陽經脈關係、位置解析
- 陰陽別論: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經脈對應病症
- 六節藏象: 人迎、寸口脈像診斷
- 五藏生成: 五臟生成、顏色、華竅、口味
- 五臟別論: 五臟六腑解釋
- 異法方宜: 地域不同之治方法調整
- 移精變氣: 治病之原則與色脈掌握
- 湯液醪醴: 不懂養生之道,為當今湯藥治療仍不得效之原因
- 玉版論要: 脈像與病症
- 診要經終: 十二節氣,氣的位置與針刺位置關係
- 脈要精微: 脈診、脈像的相關詳細說明
- 平人氣象: 脈像與疾病
- 玉機真藏:
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
心情要清淨安閒,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與內
,疾病就無從發生。人們心志安閒,少有欲望,
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
,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無論吃什麽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
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還是能力小,都不因外界事物變化而動心焦慮
,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鍊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
四氣調神大論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春三月,養生之道,逆之傷肝,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養長之道,逆之傷心,此為蕃秀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秋三月,養收之道,逆之傷肺,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三月,養藏之道,逆之傷腎,此謂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不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不在身體功能紊亂後才調理,而是在身體功能還沒有紊亂時就預防
生氣通天論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寒,
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
。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暑,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象碳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
濕,頭部象有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濕熱相兼而不得排除,則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
風,可致浮腫
人體
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是陰精逐漸耗竭
。如此多次重複,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生煎厥病,發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混亂之時就象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陽氣在大怒時會上逆,血隨氣生而淤積於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厥
。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以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瘡和痱子
。經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導致發生疔瘡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
。汗孔開閉調節失常,汗氣就會隨之侵入,損傷陽氣,以致筋失所養,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寒氣稽留,營氣不能順利運行,阻逆於肌肉間,就會發生癰腫
(體表淺表膿腫,局部突然腫脹,光軟無頭,迅速結塊,皮膚焮紅)風是引起各種疾病初始原因
,只要人體保持精神安定、勞逸適度等養生的原則,那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雖有大風苛毒侵染,也不能傷害病久不愈,邪留體內,則會內傳進一步演變,到上下不通、陰陽阻隔,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
陽氣蓄積,郁阻不通時,也會致死
陽氣白天主司體表
:清晨陽氣活躍,趨向於外,中午陽氣最旺盛,太陽偏西時,體表陽氣逐漸虛少,汗孔開始閉合。晚上陽氣收斂拒守於內,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
陰是藏精於內部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
。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由於霧露風寒之邪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
春天傷於風邪,留而不去,夏天會發生急驟的泄瀉
夏天傷於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病
秋天傷於濕邪,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並且冬天可能發展為痿厥病
冬天傷於寒氣,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病
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儲藏陰精的五臟,也會因五味而受傷
過食酸
味,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
,唇裂過食苦
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使胃氣滯
,皮槁毛拔過食甜
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面發黑、骨痛髮落,腎氣失於平衡
過食辛
味,會使筋脈敗壞
,發生弛縱,精神受損、爪枯過食鹹
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
金匱真言論
岐伯曰: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
五臟應四時,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肝的經氣輸注於頸項,心的經氣輸注於胸脅,脾的經氣輸注於脊,肺的經氣輸注於肩背,腎的經氣輸注於腰股
春多病在頭部:夏多病在心:秋多病在肩背:冬多病在四肢。春天多發生嬶衄,夏天多發生在胸脅方面的疾患,長夏季多發生冬泄等里寒證,秋天多發生風瘧,冬天多發生痹厥
精是人體根本,陰精內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
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
春:陰中之陽,夏:陽中之陽,秋:陽中之陰,冬:陰中之陰
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引之
突然大怒,會損傷陰氣,突然大喜,會損傷陽氣
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陰氣已經自然的衰減一半了,其起居動作,亦漸漸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覺得沉重,耳目也不夠聰明了;到了六十歲,陰氣萎弱,腎氣大衰,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會常常流著眼淚鼻涕
人體上部的頭來比天,下部的足來比地,中部的五臟來比人事以調養身體。
天的輕清通於肺,地的水谷之氣通於嗌,風木之氣通於肝,雷火之氣通於心,溪谷之氣通於脾,雨水之氣通於腎。六經猶如河流,腸胃猶如大海
,上下九竅以水津之氣貫注邪氣侵襲了人體就能傷害五臟;飲食之寒熱,會損害人的六腑;地之濕氣,能損害皮肉筋脈
病在陽,從陰誘導,病在陰,從陽誘導;取右邊以治療左邊的病,取左邊以治療右邊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以在表的症狀,了解裡面的病變
病輕的,使用發散輕揚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減之法治之;其氣血衰弱的,套用補益之法治之。形體虛弱的,當以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當補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湯藥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狀,以制伏之;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觀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適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陰陽離合
-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別論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脈沒有胃氣,稱為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徵,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
脈有胃氣。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
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以陰絡傷則血下溢
六節藏象論
- 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會很快死去
五藏生成
-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 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 觀察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的、皆為不死,因面帶黃色,是尚有土氣。如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為死亡之徵象,因面無黃色,是土氣以敗
五臟別論
- 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
- 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 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百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於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於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
- 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麽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異法方宜論
- 東方天地氣候溫和,出產魚和鹽的地方。地處海濱接近於水,人們多吃魚類喜歡鹹味,以魚鹽為美食。但由於多吃魚類,魚性屬火會使人熱積於中,過多的吃鹽,因為鹹能走血,又會耗傷血液,所以該地的人們,大都皮膚色黑,肌理松疏,該地多發癰瘍之類的疾病。對其治療,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 西方多山曠野,盛產金玉,遍地沙石,自然環境如秋令之氣,有一種收斂引急的現象。依山陵而住,多風,水土剛強,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蓆,飲食鮮美酥酪骨肉之類,因此體肥,外邪不容易侵犯形體,發病大都屬於內傷類疾病。其治療,宜用藥物
- 北方自然氣候如同冬天的閉藏氣象,地形較高。依山陵居住,處在風寒環境中。喜好遊牧生活,四野臨時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內臟受寒,易生脹滿的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艾火炙灼
- 南方如自然界萬物長養的氣候,陽氣最盛,地勢低下,水土薄弱,霧露經常聚集。該地人們,喜歡吃酸類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膚腠理緻密而帶紅色,易發生筋脈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對其治療,宜用微針針刺
-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多潮濕,物產豐富,食物種類很多,生活安逸,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熱等病,這些病的治療,宜用導引按蹻的方法
移精變氣論
- 診治疾病極重要的關鍵在於不要搞錯色脈,能夠運用色脈而沒有絲毫疑惑,這是臨證診治的最原則,
- 另一個關鍵是從與病人接觸中問得病情,耐心細緻的詢問病情,務使病人毫無顧慮,盡情傾訴,從而得知其中的真情,並觀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氣的,預後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後不良
湯液醪醴論
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由於
不懂養生之道,嗜好欲望沒有窮盡,憂愁患難又沒有止境,以致於一個人的經氣敗壞,容血枯澀,衛氣作用消失,所以神氣失去應有的作用,對治療上的方法以失卻反應,當然他的病就不會好
五臟的陽氣衰竭,致水氣充滿於皮膚,陰氣獨盛,陰氣獨居於內,則陽氣更耗於外,形體浮腫,不能穿原來的衣服,四肢腫急影響到內臟,這是陰氣格拒與於內,而水氣弛張於外,治法如下:
- 平復水氣,當根據病情,衡量輕重,驅除體內的積水,並叫病人四肢做些輕微運動,令陽氣漸次宣行,穿衣服帶溫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用繆刺方法,針刺腫處,去水以恢復原來的形態。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開汗孔,瀉膀胱,使陰精歸於平復,五臟陽氣輸布,以疏通五臟的鬱積,經氣自會生成,形體也強盛,骨骼與肌肉保持著常態,正氣也就恢復正常
玉版論要
- 《揆度》是權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淺的。《奇恆》是說明異常疾病的,觀察色脈之間有無神氣
- 脈象強勁搏指有力,肢體疼痛沉重、或痿軟不能行走,這是寒熱之邪侵犯人體、邪氣亢盛所致。
- 脈孤而無胃氣說明化源將絕,元氣耗散
- 脈見虛弱而又兼泄利,為陰血損傷
診要經終論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
凡於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臟
太陽經脈(小腸、膀胱)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陽經脈(三焦、膽)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鬆懈,兩目直視如驚,到了目珠不轉,一日半便要死了;臨死的時候,面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死亡了
陽明經脈(大腸、胃)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困動,時發驚惕,言語胡亂失常,面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症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陰經脈(心、腎)氣絕的時候,病人面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並積滿污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
太陰經脈(肺、脾)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並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面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毛枯樵而死了
厥陰經脈(心包、肝)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乾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卷,睪丸上縮,便要死了
脈要精微論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診脈通常是以清晨的時間為最好
,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長脈為氣血流暢和平,故為氣治;短脈為氣不足,故為氣病;數脈為熱,熱則心煩;大脈為邪氣方張,病勢正在向前發展;上部脈盛,為邪壅於上,可見呼吸急促,喘滿之症;下部脈盛,是邪滯於下,可見脹滿之病;代脈為元氣衰弱;細脈,為正氣衰少;澀脈為血少氣滯,主心痛之症。脈來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為病勢正在進展,且有危險;脈來隱約不現,微細無力,或如弓弦猝然斷絕而去,為氣血已絕,生機已斷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
,這是陰陽升降、陰陽轉化的問題。春天是溫暖的,就發展為夏之暑。春天陽氣升,就發展到夏季的陽氣長。從“春風”發展為“夏熱”。春天陽氣盛少陽,發展到夏天是太陽。春天陽氣初生,發展到夏天陽氣旺盛。這都是“彼春之暖,為夏之暑”的意思。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忿怒本來是一個詞,小怒謂之忿,忿怒是從輕重程度上而言的。秋主肅殺,秋金之氣下降,所以用“忿”來比喻,而進一步發展,到冬天,陰氣更盛,陽氣潛藏,風寒凜冽,它比喻為“冬之怒”。但是“冬之怒”也是由“秋之忿”發展來的。同樣的,“秋之忿”,又是由“夏之暑熱”發展來的。當然,冬之怒,又可以發展變化為“春天的溫暖”。彼春之暖,這是陰陽升降相互轉化、相互聯繫,升降相因的。是故冬至四十五日
,這是就自然界,冬至那天,應該是一年四季陰氣最盛的時候,太陽離我們最遠的那個位置。那叫冬至。陰氣最盛,但是要過了“四十五日”,其實冬至過了四十五日,那是立春了。對不對?小寒、大寒、立春。這四十五日吧!一個節氣是十五天。到四十五日是立春。立春
了,所以說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
,同樣的,到夏天,夏至也是自然界陽氣最盛,天最長,冬天天最短,夜最長。夏至那天,是天最長,夜最短。陽氣最盛,夏至那天是太陽距我們最近。但是雖然這會兒是陽氣最盛,陽盛到極點,就該轉陰,陽極轉陰。重陽必陰。所以四十五日之後,那就是立秋。夏至、小暑、大暑、然後立秋
。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知內者按而紀之
,知內者,是指裡,知內臟之病,要了解裡病,內臟之病,要“按而紀之”。按,是指的重按,是指的深按。因為五臟在裡,所以切裡,內在之病,一般說,切脈要稍微重按一些。所以叫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想了解表證,病在體表,這個時候切脈要“終而始之”。終,是重按。“始”是輕按。切表證的時候,了解表證的時候,先可以按下去,再輕輕的抬起來。先按下出,再輕輕的抬起來。看這個脈是不是浮在與表。這叫終而始之。就從重而輕,來了解病是否在表。
平人氣象論
- 切脈要知道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寸口脈象應指而短,主頭痛。寸口脈應指而長,主足脛痛。寸口應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硬,主病在內。寸口脈浮而盛大,主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主寒熱、疝少腹疼痛。寸口脈沉而橫居,主脅下有積病,或腹中有橫積而疼痛。寸口脈沉而急促,主病寒熱。脈盛大滑而堅,主病在外。脈小實而堅,主病在內。脈小弱而澀,是為久病。脈來滑利浮而疾數,是為新病。脈來緊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脈來滑利,主病風。脈來澀滯,主痹證。脈來緩而滑利,為脾胃有熱,主病熱中。脈來盛緊,為寒氣痞滿,主脹病
- 脈與病之陰陽一致,如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病難愈。
- 脈與四時相應為順,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無什麽危險;如脈與四時相反,及不間髒而傳變的,病難愈
- 臂多青脈,乃血少脈空,乃由於失血。
- 尺膚緩而脈來澀,主氣血不足,多為倦怠懈惰,但欲安臥
- 尺膚發熱而脈象盛大,是火盛於內,主脫血
- 尺膚澀而脈象滑,陽氣有餘於內,故為多汗
- 尺膚寒而脈象細,陰寒之氣盛於內,故為泄瀉
- 脈見粗大而尺膚常熱的,陽盛於內,為熱中
- 脈與四時有相適應,也有不相適應的,如果脈搏不見本髒脈的正常脈象
- 春夏而不見弦、洪,而反見沉、澀,秋冬而不見毛、石,而反見浮大,這都是與四時相反的脈象。
- 風熱為陽邪脈應浮大,今反沉靜;泄利脫血,津血受傷,脈因虛細,今反實大;病在內,脈應有力,乃正氣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脈虛;病在外,脈應浮滑,乃邪氣仍在於表,今反見脈強堅
- 脈證相反,都是難治之病,就叫做“反四時”
- 所謂不得胃氣的脈,就是肝脈見不到微弦脈,腎脈見不到微石脈等
玉機真藏論
- 春時的脈象如弦,春脈主應肝臟,屬東方之木。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所以叫做弦,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 脈氣來,應指實而有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來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 太過會使人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頭昏而兩目視物眩轉,而發生巔頂疾病;其不及會使人胸部作痛,牽連背部,往下則兩側脅助部位脹滿
- 夏時的脈象如鉤,夏脈主應心臟,屬南方之火,在這個季節里,萬物生長茂盛,因此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猶如鉤之形象,所以叫做鉤脈,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 脈氣來盛去亦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反充盛有餘,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 太過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痛,熱邪侵淫成瘡;不及會使人心虛作煩,上部出現咳嗽涎沫,下部出現失氣下泄
- 秋天的脈象如浮,秋脈主應肺臟,屬西方之金,在這個季節里,萬物收成,因此脈氣來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 脈氣來浮軟而中央堅,兩旁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脈氣來浮軟而微,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 太過會使人氣逆,背部作痛,慍慍然鬱悶而不舒暢;其不及會使人呼吸短氣,咳嗽氣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間有喘息聲音
- 冬時的脈象如營,冬脈主應腎臟,屬北方之水,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閉藏,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搏手,所以叫做營。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 其脈來如彈石一般堅硬,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去虛數,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 太過會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於說話;不及則使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飢餓之狀,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脹滿,小便變常
- 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髒,以灌溉四旁,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
- 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 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
- 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傳遍五臟就當死了,這是相剋的順傳次序
- 風為六淫之首,所以說它是百病之長。風寒中人,使人毫毛直豎,皮膚閉而發熱,在這個時候,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至風寒入於經絡,發生麻痹不仁或腫痛等症狀,此時可用湯熨(熱敷)及火罐、艾炙、針刺等方法來祛散。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內傳於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發生脅痛、吐食的症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於脾,叫做脾風,發生黃,腹中熱,煩心,小便黃色等症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會傳行於腎,叫做疝疸,少腹煩熱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濁,又叫做盅病,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或用藥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腎傳心,發生筋脈牽引拘攣,叫做瘛病,在這個時候,可用至法,或用藥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後,當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腎傳心,心又復反傳於肺臟,發為寒熱,發當三日即死,這是疾病傳行的一般次序
- 有些病不依這個次序傳變的,如憂、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這個次序相傳,因而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極傷心,心虛則腎氣相乘;或因大怒,則肝氣乘脾;或因悲傷,則肺氣乘肝;或因驚恐,則腎氣虛,脾氣乘腎;或因大憂,則肺氣內虛,心氣乘肺。這是無志激動,使病邪不以次序傳變的道理。所以病雖有五,及其傳化,就有五五二十五變。
- 五實五虛:
- 脈盛是心受邪盛,皮熱是肺受邪盛,腹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悶瞀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
- 脈細是心氣不足,皮寒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泄利前後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